跳到主要內容
:::

* 新北市中平國中|《魔法阿媽》修復版|2025我們在電影院上課|典藏電影教育活動

映後講者:林佑運(藝文行政工作者,太陽天秤的月亮射手雜食派)

臺灣經典動畫電影《魔法阿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本日迎來新北市中平國中的師生,踏上一場穿越影像與文化的時光旅程。下午的觀影活動,以王小棣導演經典動畫電影《魔法阿媽》修復版為主,隨著燈光漸暗,銀幕亮起,一段屬於臺灣土地的魔法故事緩緩展開。《魔法阿媽》在歷經修復後,影片的色彩與細節都煥然一新,另因本片預計於2026年上映第二集,在修復時,小棣導演特地改寫了與1998年上映時不同新結局,以接續第二集的故事。

寫給女性長輩的溫柔情書

這部作品不只是奇幻故事,也是一封寫給家庭、文化與女性長輩的溫柔情書。講師林佑運在映後講座中特別提及:片中那位既兇又暖、既俗又靈的阿媽,角色原型其實是來自編劇黃黎明的媽媽,一位在現實生活中會罵人、會拜拜、會煮飯,也會默默守護整個家的女性長者。

這樣的設定,讓電影文本不再只是虛構的,可以產生更多情感的投射,而具有更多的真實感。當同學們聽見這段創作背後的故事時,他們也想起自己家的阿媽,也許不像電影裡會抓鬼、會通靈,但卻總有說不出完的魔法,例如餐桌上總是有熱騰騰的飯菜,總是有一種「阿媽覺得你很餓」的溫暖擔心。

另外,大家也討論到電影中的關鍵劇情「阿媽到底哭了幾次?」

有人說三次也有人認為是四次,但到底是幾次呢?就留給感興趣的朋友來看電影數看看吧!

講座進一步延伸到電影中的民俗背景,小佑老師運用影視聽中心典藏的台影新聞片,引導學生比對《魔法阿媽》中所呈現的中元普渡儀式,與1980年代實際普渡影像的異同。螢幕上,老影像看起來人聲鼎沸、香煙繚繞,真實地呈現出臺灣信仰文化的生活性與庶民感。同學們彷彿在片刻之間穿越時空,看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曾經生活的場景。

講座最後,講師也帶著同學們認識影廳本身的設計與放映設備,他們第一次發現,看似簡單的「看電影」活動,背後藏著一套光影的工藝與美學;而在電影內部文本與外部文本的解讀下,讓這些習慣使用手機或平板觀看影像的「數位原住民」驚奇連連,這也正是文化教育最動人的時刻。

圖、文/劉身威

典藏電影教育活動聯繫:hornerliu@tfai.org.tw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