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觀影體驗✭2018⟪大俠梅花鹿⟫廟埕野台拚鬥再現

撰文:呂佳倪

  1. 2018-11-03

你懷念小時候擠在廟埕看電影的時光嗎?
想體驗坐在廟口看布袋戲演出的氛圍嗎?


很難想像廟前廣場同時擠進十幾個棚子,分別放映不同電影、演出各種劇碼,「Ourfilms影像教育扎根計畫」臉書粉絲頁面上,這兩句宣傳slogan,即點出舊時臺灣廟埕前盛行的觀影、看戲文化,那曾是很多長輩的童年經驗,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今年度「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便是打造過去酬神時,白日野台有布袋戲演出、晚上則在空地搭台放電影的懷舊記憶,讓新舊觀眾重溫五、六○年代的時代氛圍,不僅止於看電影,還可體驗電影文化。

本活動在11月3日週末夜晚於臺中大肚金聖公廟前舉行,由在地團隊「金宇園掌中劇團」演出《戲藝情夢》──是一部描述團長趙金統先生的父親「阿肥師」的傳記故事,演出完畢後,加碼放映由國家電影中心數位修復,號稱「史上最KUSO的台語片」──《大俠梅花鹿》。當天,由國影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致詞,她表示此次跨界合作,開啟傳統藝術和電影對話的機會,讓早期臺灣廟口前白天演布袋戲、晚上放映電影的野台歷史現場得以再現;另外,回到阿肥師的故鄉、說他的故事,是接起在地集體記憶與情感,最後提及國影中心將繼續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合作,展現電影文化資產影響力。

在一陣敲鑼打鼓之後正式揭開序幕,率先登場是一尊站在歌仔戲棚內的旦角,正納悶她的身份時,左邊黑幕拉開,舞台上另一個小戲棚裡出現更小型的布袋戲偶展開激烈武鬥追趕,從雙方對話中逐漸得知,這位名叫阿戀的旦角原來是阿肥師之妻,兩方戲團正在「打對台」。由此景道出當時廟前經常有「打對台」現象,而歌仔戲亦在此文化消長過程扮演重要角色。

爾後,劇情闡述身為布袋戲操偶師的阿肥師,隨著時代變遷而遭遇的處境與各種難關,舉凡一棚戲演出所得戲金與多位後場師傅平分後所剩不多,更別說遇到亂拼價格的出錢方;別的劇團以新道具、新演出方式對台,而他因苦缺經費改善設備致使接場越來越少;出戲班卻遇上颱風天等;一直到「電影」加入競爭行列,成為阿肥師人生轉捩點:原先堅持經營布袋戲劇團的他,為了養家活口,終於向現實低頭,轉與人合作──白天演出布袋戲、晚上當起電影膠卷放映師。

為凸顯布袋戲與電影之間的角逐與衝突,劇中安排戲偶走下舞台、來到大銀幕前,背景銀幕放映胡金銓導演的《龍門客棧》,戲偶在台前繼續表演。1967年的《龍門客棧》亦為國影中心數位修復成果,時隔40年,將老電影和老放映師的故事結合,藉此機會再度露出,更顯電影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

劇末穿越陰陽的對話,是阿戀向已逝的阿肥師叨叨絮絮述說兒子阿統多年來努力的成果,並將父親購置的4000多卷電影膠卷捐贈予國影中心,向觀眾言說劇團與國影中心結緣契機。《戲藝情夢》串起布袋戲、歌仔戲和電影在廟埕的聲勢消長,中間穿插「八七水災」、「九二一大地震」兩個臺灣重大事件,增加時代氛圍,再加上有別於傳統頭身比例之戲偶,對多數觀眾來說更是新鮮體驗,現場不少人拍照或錄製片段,為這場表演留下紀錄。

布袋戲圓滿落幕,接續放映台語片《大俠梅花鹿》,此部電影最有趣之處,在於1961年便有cosplay──演員身著動物裝、將動物擬人化演出。當時紅星白虹化身成楚楚可憐的鹿小姐,知名小生凌雲(當時藝名為龍松)主演梅花鹿,還有狐狸精的性感打扮,也許以現今角度觀賞不覺如何,然以當時保守之臺灣社會來說,是相當前衛的電影作品。此外,劇情融合多部伊索寓言故事,如:《龜兔賽跑》、《狼來了》等亦為另一看點。

活動位處海線上的大肚,夜晚的海風稍大,帶來些許涼意,但因著逗趣的電影題材,仍讓觀眾待至劇終,隨著劇情在動物們合力化解森林危機後劃下句點,此次結合布袋戲與電影的文化體驗亦圓滿落幕。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