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用更開闊多元的角度看動畫:專訪動畫創作者謝珮雯

撰文:賴柔蒨

  1. 2016-11-26
2004年的油彩動畫作品《腦內風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謝珮雯談到台灣動畫環境時說「一直都很悲觀,但也一直都有在發展」,他期望能以多元開闊的視角看待動畫,激發更多創作動能。

相關連結

台灣動畫環境

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正如火如荼上演,首周全台票房破6,400萬台幣;與此同時,今年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入圍從缺。從缺早已不是新聞,自2005年由王童指導的《紅孩兒:決戰火燄山》獲得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後,該獎項再無入圍紀錄,直到去年由香港的謝立文身兼編、導、製的《麥兜我和我媽媽》拿下,今年再度從缺。

謝珮雯,動畫創作者,現任正修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專任講師,談到台灣動畫環境時說:「我一直都很悲觀,但也一直都有在發展。難道現在(動畫產業的發展)比十年前更好?沒有耶,但是這十年間沒有東西長出來嗎?有啊,像立偉的作品、Vick(王世偉)的作品還是很棒,而且越來越棒。難道這些沒有出路嗎?他們確實將版權賣到各國。」

謝珮雯提到的兩位台灣動畫導演:邱立偉的作品有電視節目《小太陽》、《小貓巴克里》、《觀測站少年》,《小貓巴克里》更進一步發展為3D動畫電影,預計明年上映;王世偉的電視作品有《MuMuHug》、《再探飛鼠部落》、《吉娃斯愛科學》,長片《LAQI》也在製作階段,他與團隊更將觸角延伸至展覽、演唱會、劇場等跨領域多媒體裝置,如《水生相》、《百花綺園》等作品。上述的台灣原創動畫皆獲獎肯定,入選國際各大動畫影展,並銷售至亞洲、歐美諸國播映;而將動畫視為一種媒材,運用在藝術展演或商業銷售中,也是另一條發展路徑。

動畫導演最關鍵的是畫面

「動畫應該是一種媒材,類型可以被歸類在影像或是電影,它是另一種傳達的表現方式而已。」謝珮雯先前任教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多媒體動畫系」,該系課程規劃更專注於發展動畫,招募的學生基本上對動畫創作抱有較大熱忱,因此第一屆畢業生至今仍有人在業界打拼;而她現在任教於正修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培養的人才相較之下比較多元,就業方向可以是剪接、片頭動態影像、多媒體廣告、網路的刊登廣告、遊戲設計等,學生不一定只走動畫,「我現在看動畫產業的輪廓看得更廣一點」。謝珮雯認為,動畫是影視產業中的一環,當影像的應用愈發普及,將整個影視產業的餅做大,才能擴大經濟面。

2004年的油彩動畫作品《腦內風景》獲該年金穗獎最佳動畫,入選多個國際動畫影展,隔年再推出《方向》,此後謝珮雯在創作上沉潛多時,將心力投注在教學。去年她開始一些小型的計畫與合作案,包含以油彩動畫製作劇場的舞台投影;現在的她不再像以前較想著要完成敘事型動畫,「跨到數位多媒體設計,我的想法也有些改變,我認為可以用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動畫產業圈,部分的人做敘事動畫、商業動畫,部份的人做多媒體,更也許是藝術形態較高的實驗影像動畫,各方面都需要持續有產出」。

念頭一轉,打開動畫創作的定義,看見更多可能。舉自己愛逛的日本文具行為例,日本善於設計一個人物動畫來行銷某個文具商品,「那就只是角色表演而已,某個貓狗的造型在地上扭動,不用太多秒數,卻可以帶出來我對這個產品裡角色的認同感增加,連帶能賣產品,這不就是消費與經濟嗎?」台灣的插畫界也早就開始運用這個模式,插畫人物從靜止的四格漫畫式,變成小劇場的表現方式,下一步就成為實體商品。

「我希望更多人不要只做敘述型的故事,而把想法轉到產品的表現上」,不過,學生大多還是主張「我就是要做自己的故事!」謝珮雯一邊苦笑一邊打趣的說,有時候聽學生講了一個好長的故事,講到創世紀、天使與惡魔的戰爭,她聽了覺得頭很痛,納悶這些內容到底從哪裡來的啊?

「動畫導演最關鍵的是畫面」,導演要能透過畫面說故事,在讀劇本的時候帶著大家看到畫面。這樣的才能並非人人都具備,是以謝珮雯經常鼓勵學生視個人專長找到適合的位置,舉凡分鏡師 、角色設計、剪接師、動畫師、合成師、燈光師……這些都是動畫製作流程中的專業;專業分工是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無奈大部分學生還是執著於導演光環,謝珮雯所言正呼應王世偉近期文章 〈可能沒有下一部片的導演們:台灣動畫產業何去何從?〉。

如果當下是喜歡的就儘量做

「舞台」是另一項促進動畫產業發展的要素。南方影展的「動畫十三」單元規劃至今第五年,由謝珮雯與學生共同策展,收攏該年度約40至60部台灣學生動畫,以及世界各國的優秀動畫。台灣每年產出數百部學生動畫作品,除了畢業展,剩下的舞台就是國內各大影展的動畫競賽,如金穗獎、台北電影節、金馬獎、高雄電影節;入選者通常重複性高,可說是該年度學生作品的前十強。然而,除了金字塔頂端,金字塔中間以上的作品也有值得討論之處,謝珮雯策劃「動畫十三」的動機除了給這些遺珠之憾一個舞台,「40部片至少也會有十種不同的媒材和表現方式,美感也能更廣,而不是最終大家看動畫就是3D動畫,或者某種類型的2D動畫」。

讓學生看見不同動畫風格,是身處教育現場十多年的謝珮雯一直努力的方向。年輕人對動畫的美感認同普遍來自主流的日本、美國動畫,學生不乏cosplay愛好者,或熱衷創作同人誌與周邊商品者,「我有一個學生很會畫,但他只會畫某幾個角度,因為在卡片上就是那幾個角度是帥的、好看的,我跟他說:『可是你畫動畫要轉身啊』,他回答:『我不會其他種轉身』,氣死我了!」這個例子讓我們雙雙哈哈大笑,然後無奈嘆息。

曾經「台灣國際動畫影展」是謝珮雯就讀研究所時期的年度盛事,藉此能看見各國作品,並想辦法讓自己的作品入選;該影展於2008年停辦。「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在這二年起步,謝珮雯也期許它能越做越大,成為一個穩健的舞台,讓更多討論在其中發酵。

「如果當下是喜歡的就儘量做」,謝珮雯將這句話送給有志進入動畫圈的人。從小在課本塗鴉,自己畫連載漫畫在同學間流傳,謝珮雯也曾被媽媽吼過「再畫就把你趕出家門」這類經典的話;即便沒有接觸過關於創作或動畫,興趣依然自己長出來,所以重要在於「不要違背自己的靈魂」,「如果你真的是血液裡要做動畫的人,你應該要知道自己最強的是什麼,試試自己的能力到哪裡。如果你就只是喜歡參與這個產業,那就做當下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想評論就評論,想一直看動畫那就一直看下去,想運用動畫在商品行銷上也很好。當看待動畫的視角更加多元開闊,便能激發更多創作動能,「當未來有一天,討論動畫是一個稀鬆平常的事情,那才是成功的。」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