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淡水社區大學|《稻草人》數位修復台語版|2025我們在電影院上課|典藏電影教育活動

映前講者:邱繼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電影典藏組長)

在光影裡上課:樂齡者與電影對話的回憶之旅

范情老師帶領下參加「我們在電影院上課」的,是來自淡水社區大學樂齡學員們,他們走進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這座收藏回憶的所在,展開一場穿越影像、記憶與時間的學習旅程。

上午11點,由一場典藏電影講座揭開序幕,本次講座邀請影視聽中心的電影典藏組長邱繼諺,娓娓道來電影修復的幕後工作,從蒐集、整飭、掃描、數位修復到典藏管理,彷彿在訴說一格格影像如何從歲月的塵埃中重獲新生,老電影不只是畫面與聲音,更是曾經的「我們」,是曾在光影中燃燒的時代記憶。

修復是一門細膩的技術更是藝術


有學員很敏銳地提問現在的AI科技非常發達,對電影修復是否有幫助?繼諺組長特別回應,AI科技的確已有應用於電影修復的情況,但因膠捲損壞的狀況不盡相同,AI掃描有時會有誤判的情況,要完全仰賴科技是不可行的;他舉了一個例子:影視聽中心的工作人員,曾用AI掃描某一段畫面時,因膠捲損壞太嚴重,導致AI將天空飛過的鳥判定為雜訊,所以掃描後鳥的身影被AI移除了,如果不注意看,很有可能會失去原有畫面的真實,此亦可見修復本身是一門細膩的技術。

典藏電影與生活回憶

午後,一行人進入影視聽中心的小影格,觀賞王童導演的臺灣近代三部曲之一《稻草人》。這部電影是描述二戰時期日治臺灣的農村生活環境,及臺灣人在刻苦生活中的樂天及草根性,也藉由這樣的方式,刻劃戰爭對人民的影響。本片在經過修復後重現銀幕,1987年初次上映時臺灣仍處於戒嚴時期,因此是以國語配音的版本為主,而修復時在導演的幫助下,恢復了台語的版本,其光影與情感更加撼動人心。

觀影後學員們在導覽中,認識如舊式攝影機、剪接機及膠捲,走訪結束,范情老師引導大家進行綜合座談,現場氣氛溫暖而誠摯,學員們相互分享今日所得,也分享著自己的記憶、感動與反思。

我們在電影院上課」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實踐學習,而這種學習不分年齡,不專屬於特定身份,來到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學員們,不只是看了一場電影,更與歷史握手,用自己的語言回應當代,彼此共感。

圖、文/劉身威

典藏電影教育活動聯繫:hornerliu@tfai.org.tw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