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我們在電影院上課《女子學校》|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志工隊、新北市立中平國民中學志工隊
映後講師/陳睿穎(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研究出版組組長)
圖/陳致愷 文/劉身威
本次來參加「我們在電影院上課」的,是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及新北市立中平國中的志工隊夥伴,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觀賞拍攝於1980年代的《女子學校》,本片是導演李美彌女性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
獨立製片的電影個性
在映後座談時,講師陳睿穎首先談及電影產製的風氣,在當時臺灣的政治、經濟及社會脈絡下,電影的故事大部份都以文藝愛情、愛國等主題為取向,但同時也正在醞釀取材自社會寫實面的故事,李美彌導演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了女性三部曲;然而李導演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她是當時少數獨立製片的導演(即獨立出資或自行尋訪拍片贊助的製片方式)。
本片探討青少年在女校中的社會化過程,並也隱諱地描繪當時社會對同性之間感情的反應。互為知己的智婷與佳琳是高中同學,因過從甚密被同學謠傳彼此之間有不可言說的情感,導致她們在學校受到排擠,甚至影響智婷的家庭關係與個人心態。影片透過這一情節批判當時僵化的教育體制與家庭失能的缺失,並表達了女性在父權社會中所面臨的關注及衍生的壓力。
片中智婷因受不了謠言漫天的壓力,在夜間出走發生意外而喪失一條腿,這讓曾經散播謠言的同學感到內疚,並引發她父親的反思。她的身體殘缺象徵當時社會對於同性感情的異化態度,也可看出,雖然同性戀在現今社會不再被視為「病態」,但當時仍被視為異常存在。影片中也顯現智婷因家庭背景而帶來內心的孤寂感,尤其是父母離異對她成長的影響,而學校老師與同學的態度進一步加深了智婷的痛苦,反映了社會對於非異性情感的排斥。
青春與性別的交織
依著劇情的脈絡,在講師的引導下,讓參加的志工夥伴們回想起自己就讀女校時,班上同性同學相處的情形及微妙的感情流動,也一起闡述自己對片中師生「高度關注」兩位女主角的行為,放到現在的觀點,是不是一種校園霸凌?
講師陳睿穎最後提及曾訪問李美彌導演,在談及片中敘事時導演本人說道,本片未以女權主義主導,但她認為本片依然透過發生在《女子學校》中的故事,述說了當時女性渴望自主並與傳統社會規範抗衡的掙扎。在當時還是由男性主導的臺灣電影產業中,本片提供了細膩而複雜的女性情感表達,並在性別議題上為當時民風保守的社會開啟了一扇對話之窗。《女子學校》不僅是一個青少年成長的故事,也觸及了更深層的社會現象,成為當時少數探討同性感情題材的先驅。
電影的魅力在於欣賞美學的同時,觀眾也會因故事中的某個特殊感情而觸動共感,本場「我們在電影院上課」也顯示,影像所帶來的反思教育是全齡性的,不是只有在學學生才需要影像教育。
影像教育活動聯繫:hornerliu@tfa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