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2023我們在電影院上課 《山椒魚來了》|新莊國小

講者:麥覺明

文/徐熙婷;圖/苗嘉澍

為了慶祝教師節的到來,影視聽中心於9月28日邀請新莊在地的好鄰居—新莊國小的教師及校園志工,蒞臨中心大影格「上課」,一同觀賞由家喻戶曉的行腳節目《MIT台灣誌》製作人兼主持人麥覺明所執導的生態紀錄片《山椒魚來了》。映後也邀請導演本人出席,分享自己和團隊拍攝的漫長旅程及心路歷程。

 

 

《山椒魚來了》歷時17年,拍攝冰河時期即存在於世上的山椒魚,現今山椒魚被視為活化石之一,且居住在高緯度環境居多,但有五種特有種,生活在亞熱帶的台灣高山上,展現了生態的多樣性。然而,因為身處於氣候寒冷的高海拔地帶,且棲居於石頭下方,所以即使有登山習慣,多數民眾對這群「史前神獸」依舊感到陌生。而這段與人類神祕的距離,除了促使數十年來學者的研究之外,也開啟了導演和呂金山、賴俊祥教授所帶領的團隊自2006年以來的拍攝計畫,最終共同產出此紀錄片。

 

「大家覺得拍攝台灣黑熊最難的是什麼?」映後,麥導演打趣地問:「最難的是拍不到熊。」他坦言,生態紀錄片因為不同種類的山椒魚分布在中央山脈、南湖大山、阿里山等地而費時費力,同時,相對於人類被攝者可事先預約面訪,拍攝動物需要考量撲空與否等不可控因素,加上如果沒有專家學者帶領,鏡頭捕捉山椒魚的難度則更上一層樓。而片中拍攝到山椒魚卵生產、孵化和上岸過程的影像,除了需要集滿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外,這半年的期間也需透過特殊攝影器材伸到水下石頭,才有機會拍到,可以說是極其幸運與珍貴的拍攝片段。

 

除了山椒魚本身,片中出現的學者和他們提供的解說,也是紀錄片的拍攝的另一大重點。麥導演表示,因為在生態紀錄片中,傳遞相關的背景知識給觀眾也是不可忽略的環節,另外,介紹台灣山椒魚研究的重要學者及人類跋山涉水、克服嚴峻氣候探尋山椒魚蹤跡的過程也是少不了的。然而這些令人敬佩的路途和經驗卻不易被一般大眾所知,因此拍攝團隊希望能藉由影像記錄的方式,拍攝山椒魚蹤影之外,也希望能研究團隊的成果分享給更多人看。導演也分享,自己在電影曾許願,雖然山椒魚題材的電影冷門,但希望可以一直有人透過院線、包場、特別放映等形式觀看,至少到中秋節,很高興陸陸續續有人支持這部作品,除了以實際行動讓票房高於預期之外,也讓大小朋友能夠從中學習到生態及生命教育。

 

在映後,也有許多觀眾對拍片的心路歷程感到好奇,導演表示,自己和團隊都習慣山林環境和野外生活,體能、心態跟熱忱都很重要;並笑稱,其實有時下山處理素材與剪接反而更加費神費力。最後導演也提到,對於山椒魚保育,共同維護登山環境也很重要,在登山時取得平衡、注意安全,才能保護大自然及自身安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