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2023我們在電影院上課 《數電影的人》|CET Taiwan

講者:張硯拓


文/徐熙婷;圖/蔡孟伶

國立臺灣大學交換學生
421日在外文系于昌民教授的帶領下,蒞臨國家影視聽中心小影格,觀看關於電影典藏與數位修復的紀錄片《數電影的人》,並於眏後邀請《釀電影》主編,影評人張硯拓以英文介紹片中這群「數電影的人們」的其人其事。

 

由盧元奇執導的《數電影的人》捕捉了電影職人們四處奔波、探尋失傳膠卷、修復及整飭的身影,觀眾也可從中認識影音修復的業務內容,以及資料保存的重要性與必需性。隨著科技進步,數位已然取代膠卷,成為電影拍攝和放映最主要的方式。膠卷如同舊時代的記憶,需要妥善保存及修復,才得以讓影像記憶得以傳承。然而許多電影膠卷經歷時代變遷,早已去向不明;又或是保存環境不理想,使其逐漸遭受醋酸侵蝕或不幸損毀,更彰顯了「光影復現」、搶救記憶的任務。

 

眏後,張硯拓老師分析本片片名《數電影的人》和英文片名Archiving Time,分別以不同面向概括了影片的內容與意義。在中文片名的部分,導演是在很後期才決定片名,拍攝期間他跟著被攝者們的腳步,目睹及捕捉他們工作時的身影,並觀察各司其職的人員們工作時有個共通點,那就是都與「數」相關——數收集到的膠卷或拷貝、清點片庫藏品、計算掃描和修復膠卷的影格數,以及音軌中有多少非原聲雜音需要移除,故以此命名。雖然膠卷搶救行動看似熱血又浪漫,但導演坦言,除非是真的注定吃這行飯,一般人日復一日地從事這些工作的話,可能會覺得漸漸感到枯燥或厭煩。

 

張老師也向學生們講解臺灣歷史與膠卷的時代脈絡,釐清修復及保存影像困難的原因為何。他提及,在名導如侯孝賢與楊德昌崛起的八〇年代前,政府往往只將電影視為消遣娛樂,而非文化資產來保存,因此許多影片隨著院線下檔就失去蹤影了,或是只有創作者本人和其他蒐藏者留存,但可能因為年代久遠或存放環境不理想而受到傷害。此外,過去受到官方意識形態影響,認為中下階級人民的創作不入流,對相關藝術及文學作品存在和後續保存缺乏重視,也因此更彰顯了現在影視聽中心業務執掌與推廣的關鍵性。他認為,透過修復、公開放映、甚至是邀請相關劇組人員眏後分享,有助於讓更多觀眾認識或重溫這些塵封的光影記憶。

 

「在這數位化的時代,將膠卷電影修復後輸出成數位檔保存,是否比保存原片好呢?」張老師提及,其實世界各地的專家們多半認為,膠卷數位化後雖然具有觀看及複製的便捷性,然而檔案儲存格式及技術也是每隔五至十年會出現變革,可能會因出現更進階的版本而使舊檔案不相容等情形;而膠卷在理想的溫濕度環境中的話,則可存放長達甚至超過一百年,所以膠卷本身妥善保存依舊是第一要務。除此之外,張老師也引述影片中其中一位被攝者的論點,指出修復及保存電影的並非是電影的旅途終點,而是讓更多觀眾得以親眼見證的過程,畢竟,電影是拿來觀看,而非純粹用來蒐藏的。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