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2022我們在電影院上課@國家影視聽中心★《KANO》|新北市中信國小

講者:李佳軒

文/李尚喬;攝影/苗嘉澍

《KANO》是一部由馬志翔執導、魏德聖擔任監製的電影作品,於2014年上映。作品描述臺灣日治時期由原住民、日本人與漢人所組成的嘉義農林棒球隊「嘉農」在新教練近藤兵太郎指導之下,突破重圍拿下全島冠軍,遠征日本「內地」第17屆夏季甲子園大會,寫下台灣棒球史上的輝煌篇章。片名《KANO》即是採「嘉農」縮寫。

1919年上任台灣總督的田健治郎為反制當時民族自決的潮流,主張廢棄差別待遇實行「內地延長主義」,讓台灣納入日本的法規體係,同時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達成精神與文化面的同化。當時棒球不僅被視為是提升紀律與自由競爭意識的運動項目,也被當作是不分族群、只要個人願意投注努力就有機會翻轉人生的文明化象徵,是促進「日台融合」的極佳典範。

電影編排中,原本無人看好、被視為是一群烏合之眾的「混血」嘉農棒球隊在新教練近藤兵太郎訓練下於臺灣大會順利取得全島冠軍,1931年成功晉級夏季甲子園。同年,台灣最重要的水利建設之一、由八田與一設計的嘉南大圳開通。實際上,嘉南大圳竣工的時間是1930年5月,那麼為何《KANO》選擇更動這段歷史的先後順序呢?

1930年末,賽德克族反抗日人壓迫而發動的「霧社事件」震驚全台。在此之前,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主導的「五年理蕃計畫」導致原住民慘遭種族清洗,日本殖民政府正式進駐原住民政權地區,徹底實現臺灣島完全統治。1910年代中後至1920年代,臺灣不曾再發生大規模原住民抗爭和衝突。十餘年的短暫和平因霧社事件爆發嘎然而止,凸顯原住民仍存在反抗意識,加劇當年日人對於原住民的不信任感。

於是,當結合原、日、漢族群的嘉農棒球隊橫空出世,即被視為是族群協作、小人物不畏逆境力爭上游的象徵,也成為當年台灣人的精神寄託。電影挪動了嘉南大圳完工的時間點,加強嘉農打入甲子園是跟隨時代洪流往前推進的印象,也讓八田與一和嘉農學生奔跑的畫面得以在片中相互輝映。從電影中歷史細節的調度,可以發現從最早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至《KANO》,魏德聖始終對於地方歷史記憶的追尋展現十足的熱情。

映後座談尾聲,佳軒老師引導同學思考電影結尾吳明捷(阿基拉)和教練的對話。吳明捷擔心未能順利於甲子園奪冠,返台之後會看見失望無語的鄉親,教練則回覆:「我們會看見風吹動一望無際的黃金稻田。」講者表示,比賽最終或許已經無關輸贏,得到亞軍的嘉農棒球隊就和秋季的農田一樣,展現努力後的豐收美景。對此中信國小的校長也感性回應或許努力的過程遠比結果還重要,同時期盼中信國小可以因國家電影中心在旁邊關係,讓學生能夠更有藝術涵養。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