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電影本事

《黃帝子孫》電影本事。典藏者: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發佈於《臺灣電影數位博物館》https://tfi.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e6dfe0fc495d631a7c62c16bd4aa10c3#282

撰文:蘇蔚婧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本事」原意為文學或戲曲作品中所依據的故事原委或情節大意,電影本事即是「電影的故事情節」,是戲院用以宣傳電影的印刷品。

電影本事只有薄薄一頁,就像廣告單,通常是雙面單色印刷,橫直大小不定。一面印有醒目的戲院商標,刊載當日放映影片的簡介,另一面可能是下期電影預告,不僅使觀眾先了解故事梗概,欣賞時更容易進入劇情,亦可宣傳即將上映的電影。剩餘空白處有時也會另作他用,夾雜文案劇照、影評解說、演職員表、主題曲樂譜等,甚至與電影毫不相關的尋人啟事、警告逃妻、房屋分租或藥品廣告,遇上選舉還有選舉文宣,在有限的篇幅承載多樣活潑的電影資訊與生活情報,可說是另類的地方小誌。

早在日據時期,臺灣戲院就已發送本事,光復初期也可見到中日文並列的本事,本事就像電影節目單或說明書,也是進入電影世界的指南,通常是由片商提供文字劇照等素材,各家戲院自行設計印製後,再於電影院放映時任觀眾自行索取。默片時期,出色的辯士可以依據本事說出生動靈活的故事,讓無聲變有聲。進入有聲片年代後,辯士逐漸沒落,本事仍是片商及戲院的必備宣傳手法,尤其是洋片,雖然影片附有中文翻譯,但「中文本事」更是不可或缺的。本事也是首輪電影的產物,二輪三輪的戲院大多放映已有口碑的電影,不另印本事,亦反映出本事即時快速的宣傳特性。

1980年代,在電視與錄影帶市場衝擊下,國片產量降落谷底,電影院經營變得更加艱辛,加上民眾教育水準提升,戲院為節省成本不再提供本事。本事從輕巧便民的廣告傳單,變成重返昔時觀影經驗的索引,不僅是一代影迷的回憶,也是臺灣庶民文化的珍貴紀錄。

 

參考資料:

謝一麟、陳坤毅(2012)。《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高雄市:高市文化局。

林亮妏(2014)。《打開時空膠囊—舊時代的青春電影物語》。桃園市:逗點文創結社。

張曼娟:老戲院的本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