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當我們認真看戲時—舞台劇、電影和舞台劇電影

撰文:胡晉置(電影院從業人員)

舞台劇《台灣有個好萊塢》向台語片致敬

在眾多的藝術形式中,舞台劇與電影的關係一向緊密,不僅有許多知名演員出身劇場,同一個文本也時常在兩種形式中互相改編、挪用。本文將介紹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關連,並列舉臺灣在電影院與劇場都曾演出的作品,提供實例對照兩種形式的異同。並引薦在電影院觀看「舞台劇電影」的模式,吸引習慣以影像去接觸作品的年輕世代一個觀賞舞台劇作品的方法,亦提供影像教育者參考。

一、從劇場(Theatre)到電影院(Cinema)

在影像與各種媒介的跨域合作中,對於影像教育來說,劇場藝術中的舞台劇或許是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入門的一種。原因無他,在人類表演的漫長歷史中,當人們談論到「戲劇」(Drama)及表演相關的職業(導演、演員、編劇等),有好幾世紀以來都是專屬於現在所謂「舞台劇」的範圍,直到電影技術在二十世紀初被發明後,才逐漸分為在劇場(Theatre)現場演出的舞台劇作品,以及能在電影院(Cinema)重複映演的影像作品。事實上,「戲院」(Theater)在專門的電影院出現之前,便是兼具舞台劇演出跟電影放映的大眾娛樂場所。

影像作品自發展之初直至今日,許多創作的養分都是從劇場汲取而來的。不論是英國的鬼才劇作家馬丁·麥克唐納,還是日本的喜劇泰斗三谷幸喜,都是出身劇場,後以電影作品聞名海外的編導全才大師。加上許多電影工作者都擁有舞台劇的經驗,劇場也因此成為劇情片中常見的故事場景,在電影裡演出的舞台劇(戲中戲),往往也跟劇情有所互文或致敬。

如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導演榮獲第8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鳥人》便是以百老匯劇場為主要場景,講述登台排練到首演之夜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在同屆奧斯卡讓茱莉·安摩爾榮獲最佳女主角的作品《我想念我自己》,亦在片中搬演契訶夫的舞台劇《三姐妹》,讓其中的經典對白與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女主角心境產生共鳴。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二度榮獲奧斯卡外語片的《新居風暴》(The Salesman)不僅在片中搬演了亞瑟·米勒的作品,更直接在片名向這部經典舞台劇作《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致敬。

因此,儘管電影是當前主流且消費門檻較低的休閒娛樂,走進劇場去觀看舞台劇演出依然充滿意義。當我們對劇場作品有一定的認識,不但能擴張自己對表現手法的想像,還能更深入的理解電影中的台詞、劇情在劇本創作的歷史脈絡。遇到「舞台劇改編電影」或「電影改編舞台劇」的作品時,更能享受不同版本的樂趣。

但觀賞現場演出的舞台劇,經常受限於時間的安排,劇場的地理位置也多半集中於都會區,票價相對高昂(特別是想買好一點的位子時),若遇上較為熱門的演出甚至可說願意花錢卻一票難求,在國外演出的舞台劇更有距離跟語言隔閡。在各種因素與觀眾需求下,臺灣的電影院出現了一波新的潮流──舞台劇電影。

本文所稱的「舞台劇電影」,即是在劇院現場,以數十台的攝影機,從多個角度、距離拍攝在現場演出的舞台劇,並以即時轉播或錄影重播的方式在電影院播放。兼具舞台劇的臨場感(拍攝當下有觀眾在劇院觀賞),以及可以在電影院重複映演的優點,既是舞台劇,也是電影。場次在安排上也較有彈性,票價相對親民,更能看到許多臺灣劇場沒有演出的精彩劇作。

下文將以既有劇團在臺灣演出過、也曾有電影版本在台上映的實際例子,介紹舞台劇與電影互相改編的種種關係,再分別介紹近年在臺灣做映演的舞台劇電影品牌,希望能以「在電影院看舞台劇」這個新興的藝術品味方式,拓展更多電影欣賞的可能。

二、先有雞還是有蛋:舞台劇與電影的改編關係

① 舞台劇改編電影

以歷史發展來說,舞台劇改編成電影是最常見的形式。加上製作舞台劇的投資風險遠低於電影,更使得許多好的劇本都是先有舞台劇版本,並在劇場累積大量的好評後,才由劇作家親自改編成電影劇本來演出。

如2014年讓梅莉·史翠普及茱莉亞·羅勃茲雙雙入圍奧斯卡的黑色家庭喜劇《八月心風暴》(August:Osage County),即改編自美國劇作家Tracy Letts於2007年創作的同名舞台劇,臺灣的綠光劇團亦在電影上映的同一年演出舞台劇版本的《八月,在我家》,由吳念真及吳定謙父子共同執導,並由王娟及姚坤君演出劇中緊繃的母女,兩種版本皆大獲好評。

法國劇作家Yasmina Reza 2006年的犀利劇作《文明的野蠻人》(God of Carnage)亦在2010年由綠光劇團製作演出,後由《戰地琴人》的羅曼·波蘭斯基導演在2011年改編成電影版《今晚誰當家》,入圍威尼斯影展主競賽,近年亦陸續有臺灣劇團陸續演出該劇,如嚎哮排演2014年曾以《全家都去你家》的劇名在台北藝穗節演出,並在隔年持續加演。

2014年加拿大電影《憂傷大象之歌》(Elephant Song)也是改編自同名舞台劇作,全劇以精神病患與醫生之間的大量對話構成,被視為探討醫病關係的經典之作,臺灣則在2018年由同黨劇團以《抽屜裡的大象》改編演出。

礙於實際空間考量,舞台劇的場景通常不多(如上述三部作品即發生在同一個室內空間),改編成電影版本時就相當考驗劇本本身的精彩度,以及演員的演技是否足以撐起足夠的戲劇張力。而不論是《八月心風暴》的梅莉史翠普、《今晚誰當家》的茱蒂佛斯特還是《憂傷大象之歌》的札維耶多藍,都在片中釋放了一般而言「過多」的個人魅力,卻大把地抓住了觀眾的目光,十分過癮。

② 電影改編舞台劇

電影改編成舞台劇通常是一個由繁化簡的過程,並且要加上導演跟設計群的巧思,讓許多電影的效果(剪接、鏡頭轉換、特效、刺激的動作場景)轉變成眼見為憑的現場演出。果陀劇場2009年首演的《步步驚笑》即改編自希區考克的諜報電影《國防大機密》(The 39 Steps),以「台上只有四個演員」的設定,讓演員不斷地變換角色,加上光影、音效和極簡的場景指示,將電影轉變成充滿舞台劇效果的樂趣。另外也有像《十二怒漢》(12 Angry Men)這類原本場景就不多的電影(幾乎是單一場景)被改編成舞台劇,此劇以陪審團制度討論人性與正義,光是亞洲各國就有非常多版本的舞台劇演出,臺灣近年也由源自北藝大的「十貳劇場」進行數次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近年開始重視本土文化,加上許多經典國片累積了一定知名度,劇場圈開始與擁有著作權的電影人合作,將國片搬上舞台現場演出,培養IP價值。今 (2019)年就有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天作之合劇場)、陳玉勳導演的《熱帶魚》(野火劇團),以及講述台語片輝煌時代的國片《阿嬤的夢中情人》被改編成劇場作品。其中瘋戲樂工作室就《阿嬤的夢中情人》劇情設定發展成音樂劇《台灣有個好萊塢》,劇中使用大量台語片元素,獲得國家電影中心的支援,戲裡戲外都與臺灣電影息息相關,音樂劇的唱跳形式通俗易懂,頗受好評。

三、當電影院化身劇場——「舞台劇電影」在臺灣

本段介紹近年在臺灣電影院裡看到的「舞台劇電影」。縱覽各國挑選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有影視明星作為號召,以下列點整理分述。

① 英國:英國國家劇院現場

英國國家劇院自2009年起開始經營劇院現場(National Theatre Live,簡稱NT Live),在電影院提供即時轉播以及錄影重映(在非英語國家會上字幕),是目前經營最久的品牌。更擁有海倫米蘭、伊恩麥克連、班尼狄克康伯拜區、湯姆希德斯頓等極具票房號召力的好萊塢明星擔任主角。

演出劇目方面,絕大部分為戲劇經典,如莎士比亞《李爾王》、契訶夫《櫻桃園》、史特林堡《茱莉小姐》,也有已成為當代經典的《誰怕吳爾芙》、《美國天使》、《慾望街車》等作品,都是臺灣較少演出、卻影響許多電影作品生成的文本。近年的百老匯票房新作《深夜小狗神祕習題》、《膾子手》皆未曾來臺演出過,不論經典或是新作都相當值得一看。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在臺灣,主要在各縣市的威秀影城做映演。有趣的是台北的國家戲劇院從去年開始也會不時舉行特別放映,讓觀眾享受在正式的劇場看「舞台劇電影」的特殊體驗。

② 日本:劇団☆新感線  

「劇団☆新感線」成立於1980年,以原創作品為主,並找來天海祐希、松山研一、堺雅人、小栗旬等實力與票房號召力兼具的明星擔綱主演,並以演唱會等級的聲光效果,打造一場場充滿娛樂性的劇場饗宴,在日本國內演出常常一票難求。2004年起,劇団☆新感線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演出,推出了「ゲキ×シネ」(GEKI × CINE)系列,也就是將舞台劇(ENGEKI)在電影院(CINEMA)做上映,目前已累積21部作品,票房也屢屢達成破億佳績,並持續在東京、大阪這類大都市以外的城市做巡迴放映,藉以讓更多平常難以到劇場的觀眾感受舞台劇的魅力。

若想在臺灣看到劇団☆新感線的「ゲキ×シネ」(GEKI × CINE)的作品,天海祐希主演的《蒼之亂》在2015年曾由又水整合代理並院線發行,其餘作品則在2019年由威秀影城引進,在臺灣各縣市做放映。

③ 香港:近看林奕華──非常林奕華舞台映畫

若談到華語圈的舞台劇電影作品,香港導演林奕華曾在今(2019)年六月於台北舉辦〈近看林奕華──非常林奕華舞台映畫〉的售票放映活動,分別放映了張艾嘉、劉若英及李心潔師徒三人主演的三部作品,依序分別是《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及《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其中劉若英主演的《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是少數從未在臺灣進行公演的林奕華作品,藉著本次舞台劇電影的放映機會,讓許多忠實觀眾補完了林奕華的作品。彰顯了「舞台劇電影」可以跳脫時空限制,在電影院被重複映演的意義。(〈近看林奕華──非常林奕華舞台映畫〉等三部作品在臺灣由甲上娛樂代理。)

④ 臺灣:躍演劇團《釧兒》

由於美學或市場考量,雖然臺灣劇團在演出時都有「錄影場」,但多是為了劇團紀錄之用,也不會架設太多台攝影機;除了早年的表演工作坊,以及觀眾基本盤雄厚的明華園及國光劇團持續推出外,臺灣劇團很少發行影像作品,主要還是希望觀眾買票進劇場看戲。

特別的是,以臺灣原創音樂劇為主要創作,並在多年的巡演下累積了許多忠實觀眾的躍演劇團,將其在2015年推出後不斷加演的作品《釧兒》製作成了舞台劇電影,並在2019年11月在電影院做售票放映。《釧兒》以歌仔戲班為背景,引用經典劇作《薛平貴與王寶釧》來講述當代臺灣故事,卡司亦有澎恰恰等知名藝人,放映場次也迅速完售。本片由躍演劇團自行發行,也有繼續放映的打算,是臺灣在舞台劇電影的難得嘗試,若有興趣可以持續關注劇團的後續消息。

四、結語:從電影院回到劇場

《獅子王》辛巴的王子復仇記即來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伍迪艾倫的《藍色茉莉》女主角也來自田納西威廉斯的《慾望街車》。對於影像教育來說,培養文本的比較能力是必須的,不管是劇場與電影技術差異帶來的發想、演員們表演技法的差異,以及同一個文本在不同形式的表現方式。

過去,我們在劇場看電影,現在,我們有機會將電影院變回劇場。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