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時光台灣(5):時光的訪問者

文/普納吉(藝術電影院工作者)

時光基地—林泰州、吳端盛《最後的影像化石》

《最後的影像化石》由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師生組合:林泰州及吳端盛聯合執導。林泰州作為一位深耕在地的學者,長期關心六輕等工業園區對雲林造成的污染及病害,亦帶領學生關心這些近在身邊的議題。林泰州導演早先於2016年便曾與蔡崇隆導演聯合發起「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畫,串起了關心環境議題的中堅與新興世代導演,以影像的力量,將人們深受空汙之苦的生活傳達出去,本片的另一位導演吳端盛即是響應此計劃的其中一員。因此,《最後的影像化石》其實是一部科幻外表包裹的環保紀錄片,用「外星人遊臺灣」的包裝、輕鬆的節奏,帶我們重新認識生活的這塊土地。

片中的時間是2118年,剛好是現在的整整一百年以後,地球文明已經被人類親手滅絕。毒氣瀰漫、環境破壞殆盡,沒有物種能夠生存,只剩下一片斷垣殘壁。一艘飛行器載著X星球的外星人穿越遙遠光年,來拯救通訊中斷在地球的同伴,並來到離訊號最近的臺灣。這些X星人有著所謂的「超意念能力」,可以隨時儲存眼前看到的畫面,並在腦中重新播放過去的影像。因此人類製造的這些影像檔案,對他們來說只是低度物種文明才會製造的「影像化石」。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偵查後,X星人發現同伴的訊號似乎消失在此地(臺灣)過去的時光裡頭,於是他們藉由這些影像化石作為媒介,來直播過去的畫面(即國影中心的歷史資料),並打開時光隧道來尋找同伴——唯一要注意的事情是:不能打開時光隧道超過20分鐘(其實就是「時光台灣」系列的片長限制),否則將再也出不來。

在上述的設定之下,臺灣過去的模樣被毫無概念的他者(外星人)品頭論足,並在刻意的誤讀之下構成戲謔、諷刺的效果。在時光隧道中,X星人讚嘆這個星球過去是多麼美麗,工廠排著黑煙的模樣是多麼有攻擊性,沒有個人自由意志的行軍動作的是多麼愚蠢,沈迷於這些影像化石的人類是多麼沒有智慧。其中最諷刺的一段,莫過於華語的「污染」發音聽起來很像X星球語言的「乾淨」,如同政客財團們口口聲聲地承諾他們的工廠是多麼地「乾淨」。而最後,在找尋同伴的這趟時光旅行中,X星人理解了,若無這些保存下來的影像化石「我們現在(2118年)也看不到這些影像」,巧妙地呼應了「時光台灣」計畫的主旨,因為若沒有國影中心的保存、修復與推廣,我們現在(2018年),其實也看不到這些影像。

《最後的影像化石》在科幻的架構下,用短短的20分鐘,清楚地呈現了的兩大主軸,既談論了保存影像的重要,又藉由外來者的角度,來凸顯臺灣的環境污染問題。是一部完全徜徉在「時光台灣」計畫的主旨(及限制)裡頭,又在導演們的創作生涯中,持續實現自我理念的優秀作品。

時光之儀—陳芯宜《恍惚與凝視的練習》

如同林泰州導演專注於臺灣的環境議題,陳芯宜導演則長期關心臺灣的在地文化及表演藝術。其創作領域橫跨劇情片及紀錄片,曾分別以劇情片《流浪神狗人》及紀錄片《行者》獲得金馬獎多項提名;亦與沈可尚、姜秀瓊等導演聯合執導《昨日的記憶》、《來得及說再見》等從社會關懷角度出發的短片集;享譽國際的無垢舞蹈劇場、與社會運動共生共存的海筆子劇團,也都是她表演藝術紀錄片中的主角。在陳芯宜導演的紀錄片中,每個鏡頭都如同劇情片般充滿訊息,更能在紀實的影像裡頭,創造出些許魔幻的空間,提供那些無處可去的神、魔與人類的靈光一個短暫棲息的避難所。

《恍惚與凝視的練習》像是《流浪神狗人》的後日談,既藉由取自國影中心的歷史畫面,來印證神明們過去是如何被瘋狂崇拜;又讓觀眾看到被遺棄的神明們,現在流浪到了何處。臺灣在追求現代性的過程中,慢慢地消除了神明存在的場域;人們也在荏苒的時光中,逐漸遺失只存在於這些場域中的信仰與慣習,也在無意間弄丟了身體與土地之間的連結。

而在神像們的無語凝視中,陳芯宜邀請了藝術家楊明勳及黃大旺來替本片發聲。楊明勳以抑揚頓挫明顯的溫柔腔調,用台語說著導演在老宅與神明擦身而過的回憶;黃大旺則以神經質的喃喃自語,碎念著眾神的身家來歷:土地公、千里眼、順風耳、媽祖和觀世音菩薩;七爺、二郎神、彌勒佛、關帝聖君與三太子哪吒。兩種聲線,不同的節奏,分別講著標準語和方言,在極其細膩的聲音工程所編寫出的環繞效果下,交織出神明眼中這個恍恍惚惚的人間。

相較於諸神存在於人類信仰的長久歷史,用影像保存下來的黑白臺灣,其實是相當短暫的。在《恍惚與凝視的練習》中,我們最後看到的,到底是被人遺棄的眾神,還是被神所留下,必須練習獨自來面對這個世界的我們呢?

人與神的流離失所

本文介紹了「時光台灣」系列中兩部不以人類為主角的作品。三位導演都透過外星人/神明這類全然他者的存在,以自己擅長的議題,帶我們重新審視各個時光的臺灣。稍微拉開一段距離,跳脫平時理解世界的方法,以揭露出那些平時被巧妙隱藏起來的意義。

如《最後的影像化石》中這種藉由一個虛構的近未來,回頭來檢視人類文明進程是否失控的劇情架構,即是歐威爾《一九八四》、艾希莫夫〈機器人三部曲〉這種科幻類的作品常有的手法。《恍惚與凝視的練習》中神明失去信仰的後路,亦有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此類作品提供人們省思。回到鏡頭之後,這些「他者」終究只是導演的憑依,真正說話的依然是人,且希望能透過影像的力量被更多的人聽到。

環境的破壞造成的將是人類的失所,神明的流浪帶來的將是人類的失根。在「時光台灣」系列帶領我們穿越古今往昔的旅途中,我們是否重新發現了那些被遺落在膠卷倉庫的臺灣?而我們是否也留下了通往明日的足跡,提供遙遠未來的臺灣影像工作者,來創作數十年、甚至下一個世紀後的「時光台灣」呢?

 

※作品中所引用的國家電影中心檔案完整列表,可時光台灣:翻檔案網站中查詢。

延伸觀賞

詹皓中《在雲裡》(2017)

林泰州《看不見的鬼島》(2015)

林泰州《好美麗的煙囪啊》(2016)

陳芯宜《流浪神狗人》(2008)

陳芯宜《行者》(2014)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