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教師培訓★2018中等學校教師電影教育論壇|Day 2

撰文:陳佩妤

  1. 2018-09-01

延續前一日談及進戲院看電影的重要性,來自高雄市鳳山國中的表演藝術科老師張明惠,到場與老師們分享她如何在既有教育體制內帶入文化體驗,以及學生又有什麼樣的回饋。

「為甚麼要觀影?」

「有到影院觀賞的必要嗎?」

 帶學生到影院觀影,看似是美好的學習經驗,老師們卻得面對各種來自家長、校方的質疑,還得與繁複的行政方角力,這無疑是老師們最大的阻力。首先明惠老師認為,我們都會帶學生參觀古蹟、博物館了,為甚麼不能去參觀電影呢?影像也是一種文化資產啊!再者,在電影院硬體設備的襯托,方能完整呈現導演在燈光、聲效上的設計,也才能產生特定觀影情境下的專注力。若我們不去電影院,等同是浪費了影像創作背後的美學心思啊!

然而,「觀影活動結束後,學生真能有甚麼改變嗎?」

明惠老師笑談,如果一次出去就可以改變,那我們就去開電影院好啦!學生們依然是需要教育的呀!比如行前曾上過拍攝課程,會使學生們觀影時會提出「為甚麼是這樣拍、如果是我又會怎麼拍」的思考;或是課後設計海報的活動,也會讓學生反覆咀嚼自己在片中所見的視野。因而,觀影前後若有老師的引導,便如同沃土和養分的澆灌,使學生們內裡朵朵美麗的花得以綻放。

午後,富邦文教基金會講師楊詠齡則以《夜寐之城》為例,介紹由富邦文教基金會針對紀錄片所開發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是將「過程戲劇」的概念帶入,將課程設計分成「引入—體驗—反思」三階段。先是透過肢體的舒展,讓學生突破心房,自然樂於表達自我。其次則藉由不斷代入電影角色與情境,引發共享的感受。進而,再由外在行為到內在性格或慾望,進行層層分析。經過上述種種活動後,最後沉澱下來進行反思。

詠齡老師特別強調,暖身活動尤對台灣學生十分必要,這使討論氛圍能活絡起來,而有較為踴躍的發言。而這些從體驗中引發共感與思索的活動,使學生們得以想像片中人事物的處境,開展進一步的對話。因此,學生們從這樣的閱讀過程中,除了批判與美學的眼光,更將長出共感的能力,思考更多面向。

除了學校老師與民間團體的努力,本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表示,國家電影中心亦致力於匯集文化部與教育部的資源,站在「活化」與「再論述」的角度面對臺灣電影與電影教育。而未來也將發展相關的文化體驗教育政策,以及出版以電影為主題的繪本、漫畫如《消逝的後街光影》,藉以豐厚電影教育的內涵。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