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教師培訓✭2017中等學校教師共學社群——電影語言

講者:陳平浩老師

  1. 2017-08-17

身為二十多年的資深影像教育工作者,平浩老師認為,對於青少年的影像教育,旨在讓他們看見電影的不同樣貌,而不僅僅只知道好萊塢主流電影。進而使他們對不一樣的影像產生興趣,覺得有些意思。此外,也希望青少年在觀影時,能夠意識到影像是「被製作出來」的、是受人操弄的。影像中的一切並非沒由來地出現,那些安排與設計背後潛藏著目的。因此,對於影像所傳遞的資訊,觀者更應懷有警覺性。

「看電影」這個行為是經由學習而來的,從來都不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平浩老師認為,影像有它的一套語言。我們之所以覺得好萊塢電影簡單好看,是因為我們已經學會並且習慣那一套語言。它充斥在我們四周,幾乎已然成為母語;而大家覺得蔡明亮的電影晦澀難懂,但他不過是以另一種語言敘說故事罷了。於是,影像教育的根本,得由影像語言談起。

電影的本質為光影與框格,透過不同剪接與場面調度的手法,構築出一部電影的豐富性。同一顆鏡頭裡,畫面上的各種元素如何配置,就是所謂的「場面調度」,為在鏡頭框內做的一切設計。「剪接」則是兩個鏡頭之間的事情,以變換鏡頭的方式呈現。我們會覺得影像是連續的,是由於視覺暫留的效果。有了這樣的前提,電影才之所以為電影,與繪畫、廣播等媒介有所不同。場面調度與剪接,是電影的基本語彙,若在觀影時多留意,便能咀嚼出更豐富的興味。

接著,平浩老師以李安《推手》開頭十多分鐘的片段為例解說場面調度。片頭從手、臉的特寫拍攝,接著才將媳婦與公公放在一起,就好比過招一樣。而房子似乎很不小,但畫面呈現上常在狹窄的空間,兩人總是分別被框住,似乎凸顯出兩人之間的緊張關係。片頭也使用了豐富的對比,比如直向的書法字與橫向的電腦字、郎雄緩慢的打太極的手與媳婦飛快打字的手等等,這些對比以非常工整的方式剪接在一起,看得出李安追求「平穩和均衡」,也呼應了「推手」所要傳達的概念。而盧米埃兄弟《火車進站》與梅里葉《月球之旅》亦不能不被提及。這兩部除了在影史上分別被視為紀錄片與科幻片的始祖,極具代表性之外,平浩老師也要大家思考電影裡的虛實。什麼是「虛構」的?什麼是「假」的?什麼又是「人工介入」的呢?

紀錄片看似客觀,但其實我們只能說它紀錄了片面的真實。怎麼說呢?我們可以發現,《火車進站》攝影機的擺放位置是偏45度的斜角。以視覺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這般透視的效果給人的衝擊感較為強烈。由此可見,光是攝影機的擺放,便已透露創作者選擇了一個角度,像《火車進站》就記錄不到最後一節車廂的旅客。連最早的紀錄片都可見人工介入的痕跡,更何況是劇情片?那麼,又有什麼是真實的呢?在《月球之旅》中,我們可以發現演員多為較豐腴的美女,這便透露出19世紀初的「審美觀」。另一方面,片中人們對於登陸月球有強烈「渴望」,這些都是真實的。然而,無論是電影的寫實主義如《火車進站》,視螢幕是一扇窗子,或是表現主義如《月球之旅》,將螢幕當作一面鏡子,我們都能從電影中看出大眾的潛意識,皆反映了社會現實的樣貌。

課末,平浩老師更指出,在學校教育現場,老師們若單純只是播放電影,以作為學科內容的輔助教材,其實甚是可惜。而如果能指出影像中的語言,將更加引人入勝,讓青少年產生更強烈的好奇心。透過共學研習的契機,平浩老師語重心長地將此重要的影像教育理念傳遞給老師們。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