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教師培訓✭2015與導演對話——《刪海經》

講者:洪淳修導演

  1. 2015-07-23
地點:台北市仁愛國小

由文化部指導、國家電影中心承辦之第八屆影像教育扎根計劃中的「種子教師培訓研習營」,最後一站的「與導演對談」單元,請到了紀錄片導演洪淳修,帶了作品《刪海經》與老師們對談。《刪海經》歷時五年,描述金門因為擴建商港,影響了後豐港漁民生計,並嚴重危害了「鱟」的生存環境。影片播映後,導演從創作緣起,拍攝中的經歷,一路與老師們聊到電影背後希望傳達的議題,並帶來「鱟」的標本,讓遠在台北市區的老師們,親眼看到及摸到「鱟」的生命。 

用趣味包裝的沈重議題

洪淳修以自身教課經驗聊到,之前在課堂上放片時發現,學生們喜歡節奏快、輕鬆有趣的東西。這提醒了他,透過影像與大眾溝通是有方法、可以循序漸進的。因此洪淳修刻意在創作《刪海經》時,放入了大量他與漁民的趣味對話,試圖透過這樣的風格,慢慢帶入沈重的生態議題。洪淳修積極地認為,台灣觀眾對於步調慢的影片接受度不高,創作者期待觀眾因為同情進而關注議題,真的十分困難。身為創作者,他選擇調整自己說故事的方式。 
「老實說,我一開始並沒有想紀錄『鱟』,我想紀錄這些漁民,我對人比較有興趣。」洪淳修也提到,拍片就是不斷的改變,要享受計劃的更動、以及與被攝者之間關係的變化。原本沒有要以「鱟」為主題的他,一直到後來實際去了金門一趟,才開始思考漁民與鱟之間的關係,進而調整原本的拍攝企劃,也將片名從原定的《忘海人》,更改為《刪海經》。 

用影像幫生態發聲 

洪淳修也說,全世界其實有很多關於『鱟』的影像作品,不管是BBC、NHK還是Discovery等頻道都出現過牠的身影。但是這些作品,大多談的是「鱟」的生態價值及神奇性,所以洪淳修開始思考,他能夠拍出什麼不一樣的東西。「我想讓大家知道,除了『鱟』的生態價值及傳奇性外,牠也是經濟發展下可悲的犧牲者。」洪淳修神情凝重的說著,最後他試圖以漁民的角度來拍攝,透過他們的視角說故事。座談結束後,洪淳修帶來了「鱟」的標本,讓老師們觀賞及觸摸,現場教師們彷彿回到學生時期般,興奮的拍照及圍著導演發問。   

對洪淳修來說,大眾能夠因為自己的作品,進而開始關心周遭不曾被看見的議題,這就是最大的成就。「不然大家可能都只會看到,金門的生態美好的那一面吧!」洪淳修說聊到,自己很喜歡河口的議題,因為他很喜歡紀錄漁民,他們既率真又有趣。但更重要的是,像台灣這樣一個物產豐饒的小島,大家真的有責任去保護他們,他的任務就是讓大家關注這些議題。「我想,我還會一直一直拍下去!」洪淳修神情堅定地說著,他還要繼續用他的方式,讓下一代也有機會,可以親眼看到及摸到這些美好。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