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台語片時代★臺灣也曾有過夢工廠?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的故事

撰文:林怡秀

  1. 2019-04-18

玉峯影業創業片《阿三哥出馬》(1959)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中受電檢處處刁難,反而是第二部《嘆烟花》因藝妲題材避開了政治敏感,上映過程順利且賣座。隔年,林摶秋開拍《錯戀》(1960),但在製作《後臺》(1960)時因無法繼續拍攝歌仔戲部分而自行喊停。在當時台語片整體景氣進入低潮階段、片廠整體開支可能難以平衡的考量下,林摶秋在《後臺》停拍後解散學員、暫停玉峯營業,後來雖有再拍《五月十三傷心夜》、《六個嫌疑犯》兩部作品,並持續攝影棚對外出租業務,但片廠仍在大環境的影響中退場,空間一度改作鞋廠使用,而後荒廢至今……

*國家電影中心已完成林摶秋導演的《丈夫的秘密》(又名:《錯戀》)、《五月十三傷心夜》(又名:《女性的條件》)和《六個嫌疑犯》三部作品的數位修復。

(本系列圖文由國家電影中心與故事共同製作,希望透過影像串起臺灣的時光記憶,看島嶼的電影、說自己的故事。) 


*延伸閱讀
1.王君琦編(2017),《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臺北:聯經。
2.石婉舜(2003),《林摶秋》。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本文由「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提供。

1956年秋天,導演林摶秋深刻感到台語電影品質低落、人員缺乏專業訓練等問題,加上過去在日本東寶影業一起共事的友人鼓勵他為臺灣電影付出一己之力,在前輩楊肇嘉的支持下,「蓋片廠」的想法也更具雛形。1957年以前,臺灣公營製片廠僅有臺製、中製、中影三家。民間則有何基明的華興,以及規模較小的淡水與萬國製片廠。身擁鶯歌大豹煤礦的富裕背景,以及曾在日本東寶的工作經驗,林摶秋的確比其他人更具資源與能力籌組片廠。在他的規劃下,設於鶯歌、佔地十餘甲的「玉峯影業湖山製片廠」於1958年完工,比當時中影片廠更具規模。湖山製片廠內部有攝影棚、洗印室、教室、道具房、配音間、放映室、餐廳與學員宿舍等,在硬體方面也引進許多不易進口的專業器材,林摶秋甚至邀請昔日在東寶的同事前來指導,從演員訓練到拍攝後製都可自給自足。
 

玉峯影業有限公司招牌及大圓標誌

 「我就不相信臺灣人在臺灣拍攝台語片,台語片不會興盛起來!」
 
湖山製片廠的創辦者林摶秋曾在一次公開場合中說出這句令在場者難忘的氣魄發言。1955年邵羅輝導演拍了臺灣首部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隔年,《薛平貴與王寶釧》的轟動帶起台語片的搶拍風潮。不過,當時也充斥著將拍片視如淘金的心態,為追求效率趕拍出來的電影品質不佳,也被日本影人岩澤庸德批評:「臺灣的電影業,比日本落後三十年」。

玉峯影業及湖山製片廠舊照,當時片廠大門與湖山製片廠門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