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台語片時代★見證臺灣影史的辛奇導演

撰文:林怡秀

  1. 2019-04-18
辛奇導演工作照

作者性格鮮明、美學角度獨特的辛奇,在台語片發跡的年代便投入執導,其編、導能力在當時更跨足國台語電影。在電視進入家庭的年代,又投入製作連續劇。而在影視事業之外,懷抱理想的辛奇也自年輕時期就陸續籌組或參與許多文化藝術團體,包括1997年發起的台語影人聯誼會、2000年的臺灣影人協會。辛奇可謂傳奇的一生也同時見證了大時代的動盪,與臺灣影劇歷史發展的種種更迭。

1924年,本名辛金傳的他出生於臺北萬華,因鄰居在萬華戲院工作,少年時代的辛奇常能溜進戲院看免費電影。中日戰爭期間,辛奇受到同學林新盆、鄰居陳火泉的影響,開始閱讀許多文學名著,而後也將對文學的興趣擴散到對話劇的喜愛,15歲時他就開始參與校內舞臺劇的演出,而少年時代所讀的文學作品,也在日後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1942年,辛奇至日本大學藝術系戲劇科就讀,但中日戰爭情勢緊張,為避免學生兵徵召,他不得不放棄學業返臺。戰後,他仍積極參與劇場活動,1954年開始以辛奇(新奇)為筆名發表文章。而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辛奇為邵羅輝導演改編話劇《雨夜花》為電影劇本,歌仔戲團長蔡秋林亦主動找辛奇合作,將原為歌仔戲劇本的《西施》改編為電影劇本《范蠡與西施》,同年1956年,辛奇執導處女作《甘國寶過臺灣》,此後積極投入電影創作。
 
辛奇的作品向來如他筆名中所含「新奇」之意,雖然他的台語片至今多數都已佚失,但在尚存的幾部佳作中,仍有許多令人讚賞的特色。像是改編自文學作品《米蘭夫人》的《地獄新娘》(1965)中豐富的鏡頭語言,或在《危險的青春》(1969)裡堪稱該時代臺灣電影作品中時間持續最長的長拍鏡頭,都顯現了他細緻敏銳的手法。國家電影中心已於2017年數位修復當年以同名主題曲轟動一時的《燒肉粽》(1969),其他作品的相關修復工作亦將在近年陸續完成。

(本系列圖文由國家電影中心與故事共同製作,希望透過影像串起臺灣的時光記憶,看島嶼的電影、說自己的故事。)

辛奇導演工作照

*參考資料:林奎章(2007)《尋找台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閱讀:

1.辛奇|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

2.黃仁編(2005),《辛奇的傳奇》。臺北:亞太。

3.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1994),《台語片時代》。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