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再見了,拉札老師 》Monsieur Lazhar

2011 │ 加拿大CAN │ 彩色Color │ 95mins │ 保護級

導演: 菲利普·法拉迪約

一如往常,冬日白雪覆蓋的國小校園裡,孩子在操場上嬉戲,等待老師引領進入教室上課。這天輪到西蒙(Émilien Néron飾演)擔任搬牛奶的值日生,他搬著箱子來到教室門口卻發現教室深鎖著,從窗戶往內窺探,竟發現瑪汀老師吊掛在教室的一隅氣絕身亡。接到通報的老師們,前來疏散學生,而愛麗絲(Sophie Nélisse飾演#2)也看到了一切...

第一場戲就在趕來的師長,將愛麗絲帶離門邊的瞬間結束,短短的五分鐘內,展現本片質樸平實、但強而有力的敘事技巧和場面調度。緊接而來的數個鏡頭,拍攝了教室內的黑板、校園無人的空景、學生牆上的創作和發生事件的教室,一枝長柄油漆刷將原本色調溫和的教室牆面塗刷成冷冽的淡藍色,而上漆的位置就是老師輕生的角落,這段平淡的敘事,巧妙地隱藏大人們對於這件事所採取的態度與處理方式,若細看品味,就令人不禁為導演的敘事功力大為欽佩。

改編自舞台劇#1的《再見了,拉札老師》像個小巧精緻的音樂盒,以流暢穩健的音色講述著一段師生間相互療癒的過程,並同時開啟了多個議題的探討空間,包括了教學現場、親師關係、師生互動、族群與國家、教育政策等議題,透過各角色的觀點表達與情緒呈現,讓我們思索生命中各種衝撞與矛盾。例如:片中的體育老師嘉斯東(Jules Philip飾演)看似是嚴格嚴肅、不通情理、愛用哨子催趕學生的老師,但身為父親與教育者的他,在休息室表達現行教育體制對教學所帶來的苦處與矛盾時,似乎我們就能多理解他立場。這樣多面向的角色觀點論述,在本片中也用在校長、拉札老師、瑪汀老師等角色上,雖不會給一個正確或最佳的答案,但每次都發人深省。

    詩人北島在作品〈一切〉中有這麼一段

「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

片中瑪汀老師的死亡敲打著學生們的心靈,在冬日雪白的校園裡留下了沉重灰暗的回聲,卻又透過拉札老師堅強卻又溫暖的語調,在一堂堂講述寓言、文學的課程互動中療癒了彼此。我們與死亡、暴力的距離,如同隔著一層薄冰,是很靠近的,隨時的冰破冰融都會連結我們,能認知這點,除了能讓我們學習活在當下、珍惜身邊的所有人事物、謹慎選擇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更能讓我們坦然地去討論暴力其實與生命共存,且接受死亡的時遠時近。

暴力防治與死亡議題是現行生命教育中的重要元素,以這殘酷但又帶著溫暖堅定力量的故事開啟多元的思辨空間,更能讓人自省在生命短暫有限的數十載中,我們灌注週遭人身上的是哪種能量?

引導問題思考

  1. 你覺得片中的哪些角色在校園這個理應充滿愛與祥和的環境,灌注了某個程度的「暴力」?哪一個留下的傷害最深?
  2. 片末,請問拉札老師為什麼選擇用寓言告訴他的班級學生們他即將離去? 若你是拉札老師,你會選擇告訴學生嗎?
  3. 片中在課堂上,拉札老師數次提到「蝶蛹」這個詞,最後甚至以「蝶蛹」創作寓言,來傳達自己即將離去的訊息,你覺得在本片中「蝶蛹」代表了什麼?
  4. 片中拍攝畢業照時,利用幾個特寫鏡頭拍攝了班上同學的表情,你覺得導演想表達什麼?

撰文:宋介源(國立玉里高中老師,喜愛電影,為「國片暨紀錄片影像教育扎根計畫」種子教師,在校從事多年影像教育。)

 

#1飾演愛麗絲母親的演員Evelyne de la Chenelière就是原作舞台劇的創作者,同為演員和作家的她也曾在史匹柏2004年的作品《航站情緣》軋過一角。

#2飾演愛麗絲的演員Sophie Nélisse後來於2013的小說改編電影《偷書賊》中飾演主角莉賽爾。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