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2)我所知道關於動畫的事:卡通動畫怎麼看?

撰文:顏維萱

前言

我在上一篇「我所知道關於動畫的事:動畫的起源」介紹了動畫概念的形成,以及最初成形的模樣,也提到「卡通」一詞的由來,其實是指一些紙板上的草稿、圖像,還有印刷品上的漫畫。「卡通」Cartoon後來演變成了一種主流的2D手繪會動的作品的名稱,風格與內容也延續了許多漫畫本身擁有的幽默、諷刺、超現實的精神,然後隨著社會的改變與科學的發明,電腦動畫與更複雜更多元的虛擬實境VR (Virtual Reality)、AR (Applied Reality)…等等作品出現了。本篇與撰寫上一篇「動畫的起源」想法雷同,想要了解動畫後來的發展,我們需要來看一下身邊最耳熟能詳的經典,就可以舉一反三去看看後來的作品。此篇一樣是無法像歷史般深究每一部作品的精髓,而是給予各位一些範例去增加視野。

在此與大家補充一件事情,動畫真的不只有這些。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塊我目前沒有辦法介紹的,是以動畫在藝術領域中扮演的角色。”Animation as an art form”(動畫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或者 “The Art of Experimental Animation”(實驗動畫的藝術)…等等。期待有朝一日能夠有機會分享動畫在藝術領域上的發展,以及精彩作品分享,希望那會是「我所知道關於動畫的事」的第三部份。

卡通動畫怎麼看?

第一種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變回小孩子那樣去觀看。我開始接觸動畫,不是因為想成為一位動畫歷史研究者,而單純就是個愛看卡通的小小忠實觀眾。我是個七零年代臺灣出生、長大,從小有機會看迪士尼經典卡通系列(Disney Classics),華納兄弟與動畫師、導演Tex Avery (1908-1980)、Chuck Jones(1912-2002) 創造的《樂一通》(Looney Tunes)和Merrie Melodies,姊妹系列《湯姆貓與傑利鼠》(Tom & Jerry),宮崎駿的吉卜力(Studio Ghibli)「錄影帶」長大的臺灣孩子。慶幸小時候市面上都有成套的錄影帶在販售,五花八門的卡通都收在一起,當然還有支持我看卡通的父母。我不記得當時是否有懂?有沒有字幕也不重要,但是就是會用自己的方式看懂卡通裡的笑話、故事,因此激發了孩童時期的我對卡通動畫的愛。       

這些錄影帶除了美國的主流卡通之外,也同時有一系列語言不同、風格明顯不同的日本動畫長片。在我七、八歲時幼小的心靈中甚至曾經有過一場迪士尼與吉卜力出品誰比較讚的辯論:是像《森林王子》(1967) 或者《101忠狗》(1961) 粗獷的線條美感、幽默、充滿正面訊息的迪士尼勝出?還是像《風之谷》(1984)或者《龍貓》(1988) 線條與人物造型細膩、角色詭譎、劇情神祕沒有明確答案的吉卜力作品比較吸引人? 即使我沒有什麼動畫製作認知,身為小孩子的自己卻能夠分辨彼此之間的不同,甚至情不自禁地想要捍衛你較為喜好的風格。這不就是小小觀影者在心中與自己對話了嗎?

《龍貓》預告

也有可能,您也隨我一同經歷到錄影帶落幕以前的時期。1995年的《玩具總動員》(Toys Story) 以及1998年出品的《蟲蟲危機》(A Bug’s Life) 。想像自己把錄影帶餵到播放器中,畫面跑出來的已經不是鉛筆線條的圖畫,而是看起來立體又熟悉的美國塑膠玩具?真實的質感讓你有衝動想要去摸一下!原來世界上還有迪士尼與宮崎駿以外的世界叫作皮克斯(Pixar Animation Studios)。

當時製作《玩具總動員》的皮克斯還是獨立的公司(後來2006年迪士尼買下皮克斯),雖然動畫的製作過程還是保留傳統手繪能力的訓練,但是皮克斯的成品不再是鉛筆與紙張畫出二次元(2D)的平面卡通(Cartoons),而是使用電腦繪圖製作(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 簡稱CGI) 之立體三次元(3D)的電腦動畫(Computer Animation),做出來的角色就像真的一樣「活生生」出現在你眼前,畫面上展現出來的空間居然與攝影機拍出來的電影如此接近!即使不明白動畫產業在技術研發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是你的直覺告訴你這個非同小可!

《玩具總動員》(Toys Story)

現在,小小觀影者長大了,懂得感謝科技進步與地球村文化流通的便利,能夠讓自己短短三十幾年的觀影經驗中,吸收了不少主流商業卡通經典,創新的電腦動畫作品,還有即將轟動問世的經典重現。變化這麼快,到底該如何認識這門千變萬化又充斥在身旁的領域呢?

撰寫<The New History of Animation> (2016) 的加州藝術學院動畫史教授Maureen Furniss寫道:「動畫可進一步區分成常見的三種子類別:2D動畫,通常是指採用一系列圖製(drawn)或繪製(Painted)的圖像;停格動畫(stop-motion animation)涉及重複調整偶或者其他物件的形體或位置;或3D動畫,開始代表使用數位製作出的影像模擬具有深度的空間。」 (Furniss, 2016 p.12)。有她這樣大膽地告訴各位動畫的種類,真是令人心安許多。常常在介紹一部電影的時候,除了區分它的「類型」Genre[1],像是科幻片、歌舞片…等等不同類型之外,通常不需特別提到電影用什麼手法去拍攝。但動畫片作為一種獨特的技法形式,經常被一般觀眾理解為類型,不過動畫不是類型(不像西部片、恐怖片都已有約定俗成的慣例或公式),而是一種可創作為各種類型的藝術形式,而且按照其使用技法,更會補充這是用什麼技術與手法製作的動畫作品,也就是以各式動畫形式所創作出的各種類型片,也因此討論動畫電影時,開始有將之獨立出來介紹的機會。例如:提姆.波頓的 《地獄新娘》(2005),可以用「黑色喜劇停格動畫/偶動畫長片」來介紹。或者《可可夜總會》(2017)是「3D電腦動畫劇情長片」,又或者是《梵谷:星夜之謎》(2017) 是「油畫停格動畫懸疑長片」。

《梵谷:星夜之謎》預告

是不是也會有人想瞭解,動畫作品觀賞的過程其實跟看真人演出的電影很像啊,為什麼要區分出來呢?即便動畫製作的過程中,也與實拍影片有非常多共通的語言與技術,但是動畫依然被獨立出來的其中一個關鍵,在於它的拍攝與成像方式並不像所謂live-action[1] 電影,至少有一個實際的鏡頭拍攝一個真人在鏡頭前演出的錄製完成才算。2018年11月初,我碰巧有幸參與了故事板[2]藝術家Dave Lowery[3]的大師班。眾多提問中的其中一個就是針對正在進行後製的迪士尼,2019年將上映的3D電腦動畫長片《獅子王》。比起真人與3D合成動畫長片《與森林共舞》(2016),至少裡頭還有一位飾演Mowgli的小男孩,及其他人類角色,但是就大家所熟悉的2D手繪動畫故事中的《獅子王》(1994) 裡頭是一位真人都沒有(除非編劇加進去人類或有部分實際拍攝的鏡頭),許多人對迪士尼對此片稱為「真人實拍演出」有許多爭議,於是大家就向總監Dave 提問了。他幽默地給了我們類似這樣的解釋:如果這部3D動畫片跟迪士尼影業自己其他的動畫都放在一起角逐參賽,那不就糟糕了?隨後又開玩笑地擔心這部電腦製作的《獅子王》不就永遠拿不到最佳電影(Best Picture[4])了?因為過去經驗,動畫片被提名角逐已經少之又少,得獎更是困難。

《獅子王》1994
《獅子王》2019
《與森林共舞》

動畫在社會歷史上雖然很受歡迎,也有廣大愛好者,但是開始被重視與獨立看待也是非常近期的事情。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Awards) 也是一直到2002年的第74屆才第一次設置頒發「最佳動畫長片獎」(Academy Award for Best Animated Feature),所以迪士尼做了區分自己的作品有動畫與真人電影兩種類別的考量,的確是有用心思考過,避免自家作品競爭太激烈。不過,對於Dave開的玩笑我看很難說噢,說不定在電影中幫女主角母獅娜拉(Nala) 配音的碧昂絲[5]還會被提名最佳女主角。2013年Scarlett Johansson[6]只有聲音演出電影《雲端情人》就被多個影展獎項提名為最佳女配角,並且也有獲獎。所以「永不說永不!」”Never say Never[7]

後記

每一部動畫的好,不在於怎麼看,而是你在生命中的哪個當下遇見了它?能夠感動你的,我認為那就是好的作品,至少是對你有意義的作品。真的,觀影的最佳方法,就是讓自己回到那最單純,或者最防不勝防、最脆弱的狀態,心甘情願地被帶進故事裡頭建構的世界,並且選擇去相信它,放膽讓自己一回又一回地被感動。沒有比這更棒的方式了!

 

文獻參考:

Maureen Furniss, A New History of Animation, Thames and Hudson, 2016

 

文章註釋:

[1] Live-action, 實景真人電影。

[2] 故事板,storyboard,又稱分鏡或者分鏡腳本,是指任何電影、廣告、動畫、電視劇…等等在拍攝以前的製作期中,用手繪或者任何圖像示意出來的連續畫面,來說明影像構成與故事發展。

[3] Dave Lowery (1959-  )是一位有名的電影工作者,曾負責《侏羅紀公園》(1993)全部分鏡,與《星際大戰外傳:韓索羅》(2018)、《與森林共舞》(2016)…等非常多電影分鏡製作與監督。

[4] 電影獎項中的最高榮譽。美國奧斯卡獎也只有少數動畫電影被提名角逐「最佳電影獎」但未獲獎:《美女與野獸》(1991) 《天外奇蹟》(2009) 《玩具總動員》(2010)。

[5] Beyoncé Giselle Knowles-Carter, 美國註明女歌手、作曲者、製作人與演員。在《獅子王》(2019)擔任演出母獅娜拉的角色。

[6] 史嘉蕾·喬韓森,美國演員,著名演出角色:《復仇者聯盟》中的「黑寡婦」。

[7]“Never Say Never",史蒂芬.史匹柏指導的2D手繪動畫長片《美國鼠譚》(1986)中的一首歌曲。

 

 

撰文:顏維萱

2010年於芝加哥創辦奶油手肘實驗動畫影展(Butter Elbow Animation Festival), 至2017年共舉辦過四屆,除了邀請來自全球各地的創作者,去年首次舉辦芝加哥、台北各一場。目前於視野創映(Wenvision Creative Entertainment Ltd.)擔任製作人與動畫師、擔任天母國中課後多元動畫課程教師、曾任國家電影中心專文作者與講師、公共電視台兒童動畫工作營講師、以及自由創作工作者。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