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文人電影的武俠變奏

撰文: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

武俠電影,可以這麼區分,一個是在胡金銓之前,一個是在胡金銓之後。胡金銓之所以在武俠電影的發展史上這麼重要,跟他個人的學識養成與電影技術的各方涉獵十分相關,從1960年代後,胡金銓開啟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港台武俠電影風潮,就在於他不僅能導演,還能編劇,他也擔任了他許多部電影的美術指導一職,甚至他還是「武術指導」職位的倡議設立者,從裡到外,從故事內容到電影的生產製作方式,都有著許許多多革新。

胡金銓首先是個文人,才是一個武俠導演,又換言之,武俠電影是到了胡金銓導演的手上,才增加了武俠這個電影類型在歷史考據和國族寓言層面上的文化深度。1932年出生在北京的書香世家,父母都是擅長工筆國畫,他自幼研習古文,耳濡目染之下,也練就一身好的畫工,19歲的時候他就是憑藉著自身的藝術長才,開始進入費穆主持之龍馬電影公司做廣告、海報、布景等工作,費穆是何許人也?他正是拍攝1948年以文人電影著稱之《小城之春》的導演,這部電影被香港電影金像獎列為「中國電影一百年最佳華語電影一百部」第一名、金馬獎列為「影史百大華語電影」第五名,胡金銓不可能不知道。胡金銓,費穆,以及推薦他進入費穆公司的蔣光超,都是對京劇有深入研究的電影人,所以傳統戲曲裡的經典折目,他們都信手捻來,胡金銓在《喜怒哀樂》(1970)之《怒》裡運用京劇〈三岔口〉的典故,或是他早年將《玉堂春》(1964)改編成電影,都顯見他具備的一身編劇長才,更不用說他為《龍門客棧》(1968)、《俠女》(1970)量身打造的明代故事,也是他飽讀史籍後的原創。

文人電影還不單單指的是導演文藝相關的出身和他在文學和戲劇上的涉獵,亦包含了他對於電影中的文人掌故與形象的描繪,早期身為電影布景師的他,美術陳設方面的講究,一直到他擔任導演後都未曾停歇,小從道具的貼邊、服裝設計的每一塊布料,大到建築搭景的考據與作舊,他都親力親為,眼到手到,這使得看他作品的觀眾,總能仿若走入歷史的時空隧道,隨著故事中的人物而親歷遍盡於特定朝代的美感與生活感之中。胡金銓可以為了服裝道具,偕同一行人去故宮博物院考察《出警入蹕圖》,並臨摹下他要的形象,他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去查找歷史文獻與圖誌,只為了確認當年酒器的容量與交易方式,只為求得符合歷史的真實性。當然,這也常常使得他每拍一部電影都往往會拍上兩三年,《俠女》如此,《山中傳奇》(1979)更是如此。

胡金銓的文人氣質與考據態度,將武俠電影從傳統的刀劍武打的感官層次,推升到了人物形象與角色複雜關係的歷史知性,如果說張徹與李翰祥發明了清朝,胡金銓基本上就是明朝的視覺開發者,也讓宦官文化下正邪對立的武俠類型得到了立體的呈現,也正是因為他在這樣的歷史設定下,使得電影中的劍客不僅只是耍刀弄棍,而是多了一番儒俠的氣概,像是《龍門客棧》中的蕭少鎡,而電影中的女性,也不再是柔弱等待救援,而是聰穎伶俐可與俠客聯手的俠女,上官靈鳳與徐楓在胡金銓電影中都佔有重要的角色地位。

綜上所述,胡金銓這個文人導演所拍出的武俠電影,不僅在視覺上別出心裁且是基於滿滿的考究(像是《龍門客棧》的東廠服裝、《俠女》的建築形制乃至於《山中傳奇》的抄經僧人行囊等等都有古畫的根據),而在故事題材開發上也能深入歷史故事中的幽微情境(像是《龍門客棧》點出女俠必須隱藏性別的實情、《俠女》的破落家園呼應《小城之春》的廢墟感、或是《山中傳奇》所呼應的超經文化等等),看胡金銓的電影,不僅是有超乎一般武俠片大場面與細膩剪接的視覺快感,也更像去經歷一場文化養成與歷史洗禮,這也難怪乎每每有演職員回憶起胡導演,常常都是以師徒關係稱之。這在胡金銓之外的其他武俠電影創作身上,也可以看到胡導演對於武俠電影拍攝風氣的影響,乃至於形成對胡金銓式武俠電影的變奏。

自從胡金銓1968年在台灣推出了《龍門客棧》之後,有郭南宏導演的《一代劍王》(1968)、梁哲夫導演的《目蓮救母》(1968)、宋存壽導演的《鐵娘子》(1969)、屠忠訓導演的《龍城十日》(1970)、楊世慶導演的《烈火》(1970)、陳洪民導演的《飛龍山》(1971)等等,我們可以注意到,本次電影聚落所選映的這些非胡金銓導演的武俠電影,大多是座落在1968年到1971年這段期間,換言之,《龍門客棧》在台灣顯見引發了後續兩、三年的武俠電影開拍熱潮與風氣。

胡金銓所創造的武俠電影之所以能夠啟動熱潮,不僅在於後來的這些武俠電影,參與的導演如陳洪民或是演員上官靈鳳或徐楓都曾與胡導演工作過,演職員表上也常見聯邦片廠的班底等等,更核心的原因在於武俠在胡金銓的手上確切地可以完成了其他電影導演去依據的類型公式,比方說電影開場便要有說書人講古,電影中的正反派人物在電影開始沒多久便當下立判,俠客多半身著白衣草帽,自然地景的取用與客棧的設計,鏡位安排與剪接手法,武戲文拍和文戲武拍等等,這些種種都不僅讓電影從業人員可以如法炮製,也讓嚐過《龍門客棧》戲劇元素的觀眾們也可以繼續作出類似的期待,當然,這裡頭當然有著許多有別於胡金銓武俠電影的變奏,這就留待觀眾去認識胡導演的武俠經典,並一一去發現其後的導演如何在人物設定或劇情走向上做到和而不同了。

 

撰文:徐明瀚

電影與藝術評論人,現居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系、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畢業,現為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曾任職國家電影中心,擔任《Fa電影欣賞》、《國影本事》主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