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電影,作為一種青少年培力的途徑──專訪法國電影教育工作者 Pascal-Alex Vincent

撰文:謝以萱

與巴黎13區Gabriel Fauré國中學生合作完成的短片作品《Lost in Space》(Perdus dans l'espace)。 圖片來源:Pascal-Alex Vincent提供。

初步熟悉主題後,Pascal-Alex讓學生看一些經典的科幻電影場景,瞭解過去的電影是如何處理相似的題材,而今天可以怎麼拍;接著讓學生們分工──場景、道具、服裝,甚至舉辦了選角大會,讓有意角逐主角的學生,各自上台唸台詞,再交由大家票選。

故事、角色決定後,就要尋找拍攝場景,但因著法國政治局勢的關係,校方為了學生安全,不允許學生在課堂時間離開學校,只能在學校拍攝,這樣的限制反而成為學生們發揮創意的空間。「這部片是關於太空的科幻片,降落的地方設定在火星,我跟學生說我們必須自己想辦法,創造出場景來。影片中太空船的場景,其實是電腦螢幕畫面的投影。」Pascal-Alex分享他與學生一起拍片的經驗,有感而發的說:「拍電影的本質,其實是不斷遇到問題,不斷解決問題;我希望讓學生理解,拍電影是一種學習如何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這部影片裡有太空船的場景,我會要他們自己想辦法。我會跟學生們說,如果你們能在校園裡拍出一部關於人類登月的電影,那麼往後的人生也沒有什麼困難能難倒你了!」

Pascal-Alex Vincent與學生共同拍攝作品現場。Pascal-Alex Vincent提供。

只要是藝術,就會產生衝擊

在影像力量看似當道的時代,汲汲營營在校園推動「微電影」拍攝,實則影像語言與影像生產的意義究竟為何?我們可能尚未思索清楚便已先輕易地接受,導致各方對電影出現在教育現場的意義尚未達成共識,反成為家長與學生的疑惑、學校老師的負擔。

仔細思考法國電影教育或Pascal-Alex分享的經驗,會體認到:電影教育的意義不只是以電影為分析主體的美學教育一環,它其實是種訓練青少年獨立思考、理解事物多樣性的教育途徑。透過分析、解讀一部電影的觀點,它的歷史脈絡,可以勾引出青少年的創造力、敘事表達能力,訓練他們如何面對一個觀點與觀點之間的對話。而一起在電影院裡觀賞電影,是種獲得集體學習經驗的方式。

「電影是描述時間的過程。」Pascal-Alex一再強調在電影院裡看電影的重要性。「帶領學生拍攝一部電影,重點並非習得技術的操作,而是過程中讓學生學習在團體中與他人合作,學習什麼是分工、學習對自己負責,理解什麼是階級與差異。」

討論與學生一起拍攝《Lost in Space》經驗的最後,Pascal-Alex特地分享道:「我們拍這部片時,同學們知道這將會在台北放映,所以他們為此與英文老師合作,一起翻譯了這部影片的英文字幕。」這回到了一開始Pascal-Alex教導國高中生拍電影的初衷:「這是不斷遇到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電影,成了青少年培力的工作。

然而,談到在台灣推動電影教育的窒礙難行,無非是現行體制無法提供有心教授的老師足夠的空間與奧援,無論是教材、片源、放映環境,在升學主義主導下的校方、家長,也時常是推動時需克服的面向。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Pascal-Alex談到教學現場遇到的困難,分享了他曾經遇過的例子。

他曾在課堂上放映卓別林的電影,片中有未婚領養孩子的情節,但因為該學區宗教信仰的緣故,家長們抗議老師放映這電影給孩子看。「但做為老師,我們必須認知到,家長永遠不會滿意,這是我們一定會面對的。」這番話呼應了臺法影像教育論壇上,CIP聯盟統籌 Chiara Dacco回應與會台灣教師提出的困境,也或許作為堅持行走在電影教育路上的夥伴們有力的精神喊話──電影是種藝術,只要是藝術,就會產生衝擊、造成人的不安。學生和家長的反應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好事。

 

延伸閱讀 法國人這樣「教電影」!從國小到高中的全方位影像教育     

 

備註:

[1] 「2017臺法影像教育論壇」由國家電影中心、富邦文教基金會、法國在台協會主辦,邀集台灣與法國影像教育及電影工作者、巴黎獨立電影院教育推廣相關專業人士與談,探問影像教育建構論述的可能,以及國家政策、影像教育及產業三者之間,相互影響與合作的可能性。期望藉由台灣、法國兩方經驗交流啟發行動與連結,以及影像教育的另一種未來。

[2] 在法國上映的電影或電視上,很多外語片都是直接配上法語發音、不上字幕。

 

如果能在校園裡拍出登月,未來就沒什麼能難倒你了!

回到短片《Lost in Space》,描述4位來自地球的太空人要登陸月球,不料卻搞了個烏龍誤闖火星,過程中陸續克服各種問題,最終懷抱希望向前航行;這是Pascal-Alex帶領巴黎13區的Gabriel Fauré國中某班級學生合作拍攝出來的成果。每一年,CIP會訂定拍片主題,2017年是「人類登月的第一步」;而明年則是「怪獸」,學生們必須就這主題延伸,集眾人之力共同完成。

大概持續2個月的時間,Pascal-Alex每週五中午12點到下午2點進入校園,指導這班國中生拍片。第一堂課,他請學生以各自的母語說出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第一句話:「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因為巴黎第13區鄰近中國城,該校有不少亞裔學生,在影片中可以明顯看出,裡頭4位演員的膚色都不盡相同,「因為學生組成多元,來自不同國家,他們只有在家裡才會使用母語,在學校都說法文,所以要學生們在課堂上說自己的母語,對他們來說是相當奇特的經驗。」

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膚色的孩子,一同完成這部短片作品。Pascal-Alex Vincent提供。

全文轉載自 獨立評論@天下

Pascal-Alex Vincent是巴黎第三大學教授、電影工作者,曾拍攝多部短片、紀錄片,亦擔任法國影像教育講師、教師研習講師,與巴黎獨立電影聯盟(CIP)合作從事電影教育迄今已第八年,本次受邀出席富邦文教基金會主辦「2017臺法影像教育論壇」[1]。論壇上,他與學生合拍的短片《Lost in Space》(Perdus dans l'espace),為原本氣氛有些嚴肅的論壇注入許多活力。

電影本身即是一種複合的藝術形式載體。透過導演的場面調度、演員的演出、鏡頭的剪接、聲音、服裝、場景的設計組成,是多種藝術的集合體,有其內在語法。雖然電影發明至今不過100多年,但隨著不同學科的注入──心理學、精神分析、人類學、性別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理解角度。它是有理論、有語言的,一如Pascal-Alex所反覆強調:所有類型的電影都值得加以分析,電影是具備觀點的,創作者不只是拿著攝影機拍東西。而這些觀點為何、導演想傳達給世界的又是什麼?則需要透過學習以進一步理解與閱讀。

「影像都是有意義的。我的工作是讓學生了解導演在做什麼,如何去看。在教師培訓裡,我的學生是國高中的老師們,可能是地理、歷史或法文老師,他們沒有電影專業背景,不一定懂得如何分析或評論電影,而我的工作就是教他們怎麼看一部電影,以及要看哪裡。」

Pascal-Alex Vincent於「2017臺法影像教育論壇」中分享法國影像教育經驗。富邦文教基金會提供,李盈靜攝。

給國高中生的「電影教育」

千禧年後出生的國高中生、青少年,在充滿影像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接收資訊的方式、對動態影像的敏感度,遠超過多數成人,對影像的審美角度也很不同。法國國家電影與動態影像中心(CNC)每年會先請選片委員會挑選10部電影納入建議片單,CIP再挑選出6部做為電影教育的候選片單、舉辦教師培訓、招募有興趣加入電影教育的老師參與。參與計畫的老師從中挑選3部,安排學生到戲院看片並討論,CIP則居中聯繫電影專業講師到戲院現場進行導讀。

Pascal-Alex提到,在導讀學生看電影的過程中,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讓他們對不熟悉的電影類型──例如黑白電影、老電影、非法語電影產生興趣,是一件在教學現場相對困難的事情。他通常會提早10分鐘到戲院,觀察學生的樣子,因著學區、學校的差異,學生的行為舉止也會不一樣,而他會據此改變說話的態度與使用的語彙。

「放映前,我會花10分鐘的時間介紹電影,當我跟學生說今天看的是黑白片時,台下便會哀鴻遍野,如果跟他們說這部片是外語片,無法語配音[2]但有法文字幕的時候,他們也會一陣哀嚎。我時常要用誇張的方式唱作俱佳,好激起學生的興趣。」Pascal-Alex說得眉飛色舞,完全可以想像教學現場面對的情況,「雖然很困難,但當有些學生看了電影後非常喜歡,那就值得了。我在教師培訓中的工作,就是讓未來要帶孩子去看電影的老師們了解到,這些電影跟學生的日常生活是非常有關的,電影可以感動他們,甚至讓他們開懷大笑,讓彼此產生連結。可是如果沒有經過一開始的引導與解說,年輕的孩子絕不會去選擇這部電影。」

在大巴黎地區,將學生帶離校園到電影院看電影,或許不是件太困難的事情。1992年CIP成立,至今法國電影教育的推動將近30年,目前已有32家電影院參與其中。經過長時間經營,目前電影教育約可觸及巴黎地區14%的學生,除了提供給國高中生的電影課程以外,亦有面向一般大眾的放映活動。

比起台灣,電影教育才剛剛起步,許多結構性的、觀念上的問題亟待扭轉──升學主義主導教學、資源與人才的匱乏且無法串聯、文化部與教育部等相關單位在政策上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關係……法國電影教育的經驗與現況,可能不是任何階段的台灣可以複製或類比的。在引用法國經驗的同時,亦明顯暴露出台灣社會整體在人文藝術、獨立批判思考的教育都相當缺乏。在這樣的情況下,Pascal-Alex的經驗讓我們更加看見台灣在影像教育推動上的侷限,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電影教育的意義。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