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銅板少年》Coin Boy

2016 │ 臺灣TW │ 彩色Color │ 24mins │ 普遍級

導演:李權洋

《銅板少年》的開場戲,是小學四年級的阿泰在書桌認真數著成堆的十元銅板,他將銅板一枚枚放進信封裡,最後慎重的在信封上寫上總金額。第二場戲鏡頭立刻切進教室內,阿泰和同學排著隊正要繳交露營費,但在輪到他時,老師卻因為「全班都交紙鈔,只有你一個人交銅板?」而拒收,阿泰滿腹委屈的回應「銅板也是錢啊!」就在短短三分鐘的兩場戲當中,少年阿泰的人生難題,俐落地開展在觀眾眼前。

「銅板也是錢啊!」這句話特別鏗鏘有力,因為阿泰家正是靠著娃娃機的收入維生,跟隨著爸爸騎著摩托車到處去收娃娃機裡的銅板,是他每天下課後的固定行程,而一枚枚銅板也代表著他們父子倆相依為命的情感。

現就讀於台藝大電影所的年輕導演李權洋,在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時的畢業製作《釘子戶》就入圍過高雄電影節和金穗獎,其創作多與社會現狀多所連結,《銅板少年》的故事更是改編自他成長過程中的親身經歷。「一枚十元銅板肖像上的塗鴉,竟是少年面對成長的寫照!」李權洋如是說。

《銅板少年》有著看似輕鬆小品的趣味調性,實則包含了「反體制」類型故事中的完整元素:在少年阿泰溫和敦厚的性格底下,面對老師的規定和全班同學的同儕壓力,懵懵懂懂地對於「體制」和權威產生了質疑和掙扎,究竟他應該服從老師的要求去將銅板換成紙鈔?或者索性不參加全班露營活動?成了他左右為難的「選擇」。而最後「結局」究竟是加入體制、打倒體制或自我毀滅?也因為父子親情這條伏線有了溫暖的安排。

《銅板少年》除了是一部反體制的成長電影,也出現了一個令人驚喜的父親形象:阿泰的爸爸是一位每天騎車載著孩子去巡邏娃娃機、收銅板、補玩具的勞動父親,他腳踏實地,不卑不亢;他同時也是一位父代母職的暖爸,工作繁忙之餘努力關心到孩子的生活瑣事及內心渴望,無論是縫好一顆鬆脫的紐扣,或是跟著全班去露營的願望。

全片張力最強的兩場戲,在爸爸堅持要去找老師理論,導致阿泰難過吶喊出「那我不去露營了」的違心言語之後,下一場卻直接讓我們看到父子在銀行換鈔票的場景,無需言語多交代,父親的愛已貫穿兩場戲。但若以為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屈服於體制之下,就太小看了《銅板少年》,表面上似乎是爸爸為了成全阿泰的願望而讓步,但其中一枚因為肖像被塗鴉而無法兌換的銅板,卻象徵著對於父愛的理解,被阿泰小心翼翼珍藏了起來。而阿泰讓爸爸縫上一顆跟別人不一樣的紐扣,也說明了他在這個事件中的成長,如何在威權規範底下面對自我的主題,躍然於銀幕之上,也成了一段餘韻繚繞的結局。

 

撰文:陳俊蓉(策展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