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

1983 │ 臺灣TW │ 彩色Color │ 105mins │ 普遍級

導演:侯孝賢、萬仁、曾壯祥

《兒子大玩偶》是中央電影公司在台灣電影80年代初的低潮時期,為求降低風險,在1983年以三部短片合集的低成本形式所推出的電影。影片由小野與吳念真共同策劃,由侯孝賢導演搭配萬仁、曾壯祥兩位新導演改編黃春明三個短篇小說。黃春明小說描寫台灣社會在現代化歷程,不論是語言的使用或是場景的描述都有深刻的鄉土性。幾位導演在這部小品作品裡,將資源有限的困境(例如僅能單機作業,沒有明星),轉化為令人耳目一新的寫實風格。

〈兒子的大玩偶〉是本片的第一部,由侯孝賢執導,故事聚焦在60年代一位擔任電影廣告人的年輕人,每天穿小丑服塗小丑裝,在烈日下沿街宣傳,朝出夕歸,最後竟連自己的不到一歲小兒子都不認得自己。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標示故事地點是新竹的竹崎。固定鏡位的遠鏡頭,讓扮成「三明治人」的男主角坤樹從馬路的遠處,頂著大太陽走向鏡頭。在這個具有極高「新電影風格」宣示性的鏡頭裡,觀眾成為與故事保持一定距離的旁觀者,而不是被拉進影片中參與劇情。

坤樹由阿西主演,削瘦的身材更凸顯貧窮生活壓力的巨大。他主動向戲院老闆提出仿照日本的三明治人宣傳法,他為妻子與幼兒努力工作,卻因為小丑裝扮受盡路人與親戚恥笑。攝影機的鏡頭始終與他維持一定距離的近觀,讓觀眾同時可以感受到他的處境。影片最後,坤樹發現兒子已經不認得他本來面目,因為重新畫上小丑裝。影片定格在他塗上裝的臉部特寫,他因這個「不正常」的行為對著鏡頭尷尬地笑了。坤樹為生活失去主體性與自己面目的小人物悲哀也深深鎖在觀眾心中。

本片第二部是由曾壯祥所執導的〈小琪的那頂帽子〉。一位甫退伍的年輕推銷員武雄與上司同事到鄉下去推銷日本壓力鍋。武雄對於租屋處每日經過的小學生小琪很有好感,也好奇她為何總是戴著帽子。一日終於忍不住伸手揭開,發現帽子原來是為了遮住頭上的缺陷。在此同時,他的上司也因示範壓力鍋時發生爆炸而重傷。黃春明的小說相當著重在武雄這位年輕人初入社會的心境,尤其是年輕人蠢蠢欲動的性爆發力。小說中,武雄對於上司妻子的注意,他在南部炎熱鄉下汗流浹背的身體,他對於小琪的好感與對她帽子的好奇,還有他們所推銷的壓力鍋,構成故事裡相互呼應的母題。小說結尾,武雄的上司重傷送醫,武雄心裡想的卻是如果上司不幸亡故,他要盡力讓他的妻子嫁給她。在電影版裡,故事結局改為武雄撕毀日本壓力鍋廣告海報丟進海裡,成為一種對日本經濟殖民的控訴。這個結局呼應整部影片對於台灣在戰後仍處於被(美、日)殖民狀態的主題,不過也削減了小說在人物心理刻劃的深度。

本片第三部〈蘋果的滋味〉由萬仁執導。故事描述住在破舊的違章建築區裡的農民阿發被美國驻台上校的座車撞倒送醫。他一家生活原本貧窮不堪,卻因為這場車禍,有了高額賠償金,對方也願意送啞巴女兒到美國的學校唸書,因禍得福,全家大小在美軍醫院開懷不已。故事以反諷的手法,刻畫60年代台灣小百姓生活的困苦,也暗喻台灣在美國軍事與文化勢力下的被殖民處境。片中的阿發一家在醫院的場景裡,導演萬仁特別以過度曝光的攝影讓美軍醫院顯得極其整潔明亮,來呈現他們內心裡美國就如上帝與天堂的感受。有了這種認知,美國蘋果再怎麼不好吃,台灣百姓當然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兒子的大玩偶》因為〈蘋果的滋味〉裡將台北目前14、15號公園現址的違章建築區寫實地呈現在銀幕上,被認為如果出國參展,將對國家形象有所傷害,因而遭到中央電影公司內部要求大幅修剪的壓力。所幸,當時聯合報的記者楊士琪勇於將這個不合理的要求報導出來,讓輿論迫使電影公司不敢輕易動刀,不僅保住了《兒子的大玩偶》影片的完整性,也樹立了電影為藝術創作應受尊重的認知。不論是三部短片選擇的社會面向主題,清新影像風格或是所謂的「削蘋果事件」,《兒子的大玩偶》被稱為台灣新電影在1983年的開端當之無愧。

引導問題思考

  1. 小丑的面容裝扮,在一開始到最後結束時,分別在坤樹心裡代表什麼?
  2. 台灣早期的廣告是什麼樣子?查詢一下資料,觀察它們的設計、排版、用色、文案,跟現在有什麼分別?
  3. 當家裡長輩第一次看到日本來的快鍋,有什麼印象?
  4. 林再發跟樹下的阿伯解釋快鍋的便利,阿伯卻說「煮那麼快要幹嘛?」之後林再發也抱怨:「這麼好的快鍋怎麼會沒有人要?」請問愈「快」跟愈「省事」,是否就等同更好的生活品質?
  5. 同學看到江阿吉坐在美國車上好羨慕、美國醫院潔白晶亮、蘋果好特別。詢問一下長輩他們成長時期對於美援物資或是美國貨的印象。
  6. 留意〈蘋果的滋味〉一段中人物所慣用的語言,和他們面對不同語言時的反應。像是國語、閩南語、英語,各自屬於什麼身份的人在使用?為何江阿發一家人聽到外國修女會講閩南語時感到既震驚又榮幸?那些人會兩種以上語言?在替他人翻譯的過程中,又少了什麼沒講?

 

撰文:林文淇(電影研究學者,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專任教授)

問題設計:林忠模(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曾為富邦電影學校負責CNC法國電影教材之譯稿撰寫工作,現為Giloo紀實影音專欄主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