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三世界電影 Third cinema

Ceddo (Ousmane Sembene, 1977)

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國主義、反殖民、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有關第三電影的具體主張首見於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Fernando E. Solanas)和奧大維‧傑提諾(Octavio Getino)於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電影》(Toward a Third Cinema)一文,以及傑提諾稍後所寫的《對第三電影概念的一些註解》中。他們稱資產階級依其封閉、被動的藝術觀所拍出來純為獲得電影商品剩餘價值的電影為「第一電影」,大部分帝國主義世界和殖民世界的電影都屬這一類。而歐洲藝術電影則被稱為「第二電影」,它是「第一電影」的一條出路。「第二電影」的作者,不必用標準的電影公式,以求自由表達自己,然而「第二電影」的極限就是體制的極限。最後在革命性開創中邁向一種獨立於體制之外,與體制對抗的電影,稱為「第三電影」,亦稱解放電影或游擊電影,它必須滿足二點:一、其製作體制無法吸收:二、異於體制的需要。他們認為解放電影的工作者,乃是電影的游擊隊員。

在《邁》一文中,他們指出:「游擊電影的製作使電影工作者無產階級化,以及掙脫中產階級賦予他的知識貴族身分。換言之,它進行民主化。電影工作者和現實的緊密結合,使他成為人民的一部分。當他們了解到這是他們每日鬥爭的延續後,先鋒階級、甚至群眾就會集體加入工作。革命的電影工作者在行動時,以激進的新觀點來看待製片、團隊合作、工具、細節… … 等等。最重要的是,他在各層面上自給自足以製作他的影片,在各層面上裝備自己,並學習這一行中的各種技術。他最有價值的財產是他的工具,這是他在進行必要的溝通時,所不可缺的一部分。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一秒發射24 格的步槍。」

第三電影起源於1960年代晚期的拉丁美洲,隨後影響力迅速擴及非洲及亞洲,並隨著創作者的跨國創作,成為一種全球現象,所探討的議題也變得廣泛,包括國家的建立、後殖民時期的破滅、傳統與現代間的斷裂、新興的種族、宗教、社會和性壓抑等,第三電影不僅讓流散世界各地的導演有了表現舞台,更成為華特沙勒斯、阿利安卓.岡札雷.伊納利圖等人推動拉丁美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原動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