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擴延電影 Expanded Cinema & 後電影 Post Cinema

美國媒體評論家楊卜德(Gene Youngblood)於七零年代首次提出「擴延電影」(Expended Cinema)一詞,指稱錄像(Video)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影響了媒體藝術的建立,而一個新的、擴延的電影,必須呈現出新的意識,它並不僅是風格上的描述,更指涉了所有超越個人影像投影的作品,其包括多重投影、影片投映、錄像裝置等。 

自九零年代以來,展演電影也成為電影和當代藝術中越加普及的現象,經解構後的電影,擴延到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中心等展場,藝術家們嘗試反芻原版的電影語言,再重新組構新的敘事模型。在美術館裡,藝術家不僅是雕塑媒體與空間,更包含時間。如道格拉斯戈登的重拍作品《24小時驚魂記》即為「如何展示時間」做了示範。 
 
《24小時驚魂記》根據希區考克《驚魂記》重拍而來,戈登將影片延長至24小時放映,以類似定格畫面的方式,將原作的懸疑轉化成緊張的當下,並極緩慢地延續著未完成的懸疑。透過更改放映速度-不論是加速或是放慢,捨棄固定的人為時間(如電影的長度約在兩小時左右)回歸到一種「重新發現的時間」(rediscovered time)去重現兩部經典影片,試圖在工業時間、作品時間、故事時間、觀賞時間的「不等於」作辯證。
 
還有其他作品則以裝置的方式,將電影的時間性「空間化」,影像透過在多重螢幕的投映過程,被安置在空間裡,甚至從固定的展場進入到流動的開放場域,如戶外或城市空間,而跳脫出固定的螢幕框格,另一路徑則是隨著個人行動裝置的小螢幕,穿梭於城市空間,類似概念評論界也常以「後電影」(Post cinema)來指稱,一些電影作者也開始步入跨領域的創作路徑,如高達、安妮華達、彼得格林納威、蔡明亮等導演都曾在美術展場進行創作。

參考資料
邱誌勇-幻化流形 後電影時代的數位活動影像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