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太陽的孩子》Wawa No Cidal

2015 │ 臺灣TW │ 彩色Color │ 99mins │ 普遍級

導演:鄭有傑、勒嘎.舒米

但願太陽底下每一個孩子,都能夠以自己為傲; 但願太陽底下每一個孩子,都能用自己的語言、大聲唱自己的歌; 但願太陽底下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堂堂正正站在自己的土地上,不需被任何人驅趕。有多久沒回家了?會不會有一天想回家的時候才發現,一切都變了?

寶藍色的太平洋,金黃色的稻浪梯田--這是Panay小時候對家鄉的印象。為了讓父親與兩個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她獨自在城市工作打拚。直到父親突然病倒了,她急忙趕回家才發現,曾幾何時,良田已經漸漸變成觀光飯店。她憂心這樣下去,還可以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家園?所以決心要把水圳修好、恢復耕作。但這一切並不輕鬆,面對各種挫折與考驗,她以溫柔且堅定的行動,告訴孩子們:千萬不能放棄!自己的家園要靠自己守護。

推薦理由

長期關心台灣社會運動的鄭有傑導演,在歷經探討青少年成長議題的《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與嘲諷政治時局的《10+10-潛規則》之後,將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改編成劇情片的《太陽的孩子》,片中取材近年社會事件:花蓮石梯坪水圳修復計畫、「封冰箱」抗議行動與農地變更商用等等,影片除帶出相關議題的討論外,也觸及偏鄉的教育、醫療等資源不足、青年人口外流、媒體亂象、粗糙且粗暴的觀光發展政策,以及背後官商勾結之隱憂,試圖以通俗情節發展,重新招喚人對故土的情感,並再度省思原住民自我認同問題。

引導問題思考

【序曲—頭腦暖身操】

  1. 打開耳朵,你在日常生活中曾聽過哪幾種語言?觀賞《太陽的孩子》過程中,你「聽」到幾種語言?若有中文(漢語)之外的語言,是由那些角色講出來的、對誰說、用在怎樣的場合與情境?
  2. 倒轉回憶,你曾在那些「台灣電影」中聽到不只一種語言?回想這些電影的題材與故事情節,你認為多元的語言有必要嗎?語言除了用來溝通對話,又有哪些「言外之意」,延伸你對影片的理解與想像?

筆者註:台灣電影的多元語言除了國語、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外,其實還有新住民與移工的母語,並有殖民時期的日語。這些豐富的語言反應台灣社會的歷史與多元族群背景。具代表性的電影有《大佛普拉斯》(閩南語)、《再見瓦城》(泰語、緬甸語)、《美麗時光》(客語)與《KANO》(日語)。

【主奏—電影面面觀】

  1. 你知道嗎,《太陽的孩子》前身是一部紀錄片,內容是花蓮縣豐濱鄉重修水圳復耕梯田的故事,片名是《海稻米的願望》。請想想,同一個事件通過紀錄片與劇情片來表現會有那些不同?
  2. 《太陽的孩子》加入原住民反服貿協議、部落村民抵擋怪手等「社會事件」,你認為用意何在?
  3. 主角復耕稻米的過程中遇到許多阻礙:財團想買地、鄉公所不願支援經費、部落族人意見無法整合、怪手強行進入稻田等,面對許多衝突,劇中人物有各自的「立場」。從對人物的觀察出發,你認為聖雄在片中的立場為何?他在電影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4. 影片最後有一段運用搗米、切菜、剝蚵殼、杯盤碰撞等生活中的聲響串接組合的聲音設計,表現稻米豐收的歡愉美好。在你周遭的環境中,有哪些聲響存在?請嘗試描述這些聲響帶給你的感覺,若請你以環境聲響為材料傳達內心的感受,如「喜悅」、「煩躁」或「對家的想念」,可以如何表現?

【深度閱讀—腦筋急轉彎】

  1. 《太陽的孩子》影片中出現「兩張」海報。海報上的影像是小女孩在海梯田露出笑容的畫面,第一次被聖雄用在土地買賣的宣傳廣告,第二次則被Panay用作海梯田復耕的說明文宣。同樣的影像,搭配不同的文字,產生完全不同用途,詮釋的方向也不一樣。你對這段情節有何看法,你認為導演與編劇想要表達什麼?

 

問題設計:蘇蔚婧(自由撰稿影評人。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參與影展工作如高雄電影節、兩岸電影展等,並擔任國家電影中心專文作者與講師)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