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取鏡距離 Camera Distance

電影鏡頭的差異通常是視景框內能容納多少素材而定,一般而言,鏡頭多半由能看見一個人物多少部分,而非由攝影機和被攝物的實際距離而定,因有時某些鏡頭會造成扭曲距離感,比如望遠鏡頭可以很快從遠景變成特寫,但實際上與被攝物的距離並未改變。取鏡距離大致可分為六種:

《死刑台與電梯》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路易馬盧,1958

特寫 Close-up

近距離拍攝人物或物體的特寫,使觀眾可以更清楚觀察細節;特寫鏡頭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表現手法,不僅可細膩地表現人物的情緒或吸引觀眾注意小地方等等,提供劇情上的線索,也可以加強電影節奏。在銀幕上持續使用人物臉部特寫鏡頭,往往可以表達這個人物的思想和感覺。

大特寫 Extreme Close-Up

縮寫為ECU或XCU,指一種構圖非常緊的特寫鏡頭,能將一件微小的物體,或物體和人物的某部分誇張放大,如:一張人臉的鏡頭,只顯出眼睛、鼻子嘴唇部位;有效產生戲劇衝擊力及強調戲劇重點。

《福爾摩斯二世》(Sherlock Jr.)巴斯特基頓,1924

全景 Full Shot

全景鏡頭包含角色從頭到腳的樣貌,因此可觀察角色的肢體語言、造型和與其他角色的互動,也可以彌補遠景鏡頭在畫面上細節的不足。而遠景、中景及全景間的切換,是電影相當常見的構圖,如《福爾摩斯二世》 送禮討好女主角段落,先以稍微近一點的中景/全景,方便讓觀眾觀察到兩人的表情與動作細節,當情敵出現獻殷勤時,即用了遠景來表現空間與人物的距離關係,卓別林曾說:「喜劇用遠景,悲劇用特寫」,當攝影機離得遠,態度就越中立,甚至引起某種疏離感,相反的,若鏡頭越接近一個角色,情緒感染力就出來了。

中景 Medium Shot

中景介於特寫跟遠景之間,以中景拍攝人物,畫面從人物的腰部取景,因此可更近距離觀察角色的表情、情緒與其他演員的互動,從膝上取鏡又稱為中全景鏡頭(Medium Long Shot),而中特寫鏡頭(Medium Close-up)則展示人物胸部以上的部分,以上鏡頭經常使用來拍攝對話,全景和中景視野,也較貼近現實生活中我們與其他人互動的距離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阿巴斯基洛斯塔米,1984

遠景 Long Shot

通常以廣角鏡頭拍攝,包含角色的全身及其周圍寬廣的空間環境,給予觀眾整體環境的氣氛,通常縮寫為LS。遠景由於所攝視界的大小不同,可分為:一、大遠景。可表現十分廣闊的場面,如浩瀚的自然景色,若大遠景畫面中包含人物或物體,往往只有斑點大小。二、遠景。拍攝全身人像及人物周圍廣闊的空間、環境,主要用於交待環境和氣氛。三、半遠景。一般拍攝人物全身活動,以及相當於這個範圍的背景,畫面上不留空隙。

極遠景 Extreme Long Shot

極遠景使用廣角鏡頭拍攝非常廣闊的場景,尤其適合拍攝大自然、城市鳥瞰或其他延伸景象,表現出環境的寬廣浩瀚。如果極遠景畫面中包含人物或物體,往往只有斑點大小。

Loading